高温多雨期刺参育苗常见问题及主要技术措施


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九月刊
作者: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刘锡胤徐惠章黄华史文凯
   龙口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韩恭文

每年七至九月的高温多雨季节是刺参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容易出问题的时期,稍有不慎参苗就会大量死亡,严重的甚至导致育苗生产失败。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刺参育苗科研与生产的实践,将高温期刺参育苗常出现的问题及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1.常见问题

1.1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不稳定

大量雨水流入近海与露天蓄水池[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是重要的雨水蓄积重要工程设施。],使刺参育苗水源的水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1.1.1盐度降低
强降雨会导致海水盐度骤降,有些河口附近的海水盐度甚至短时间就从正常值跌至20‰以下。刺参属狭盐性水生动物,最适盐度为28~34‰,20‰即为其生存底线。

1.1.2pH值下降
雨水过多还易引起海水pH值下降,由弱碱性变为中性甚至弱酸性。而刺参适宜pH值的下限为6.0。暴雨后,局部海岸尤其是河口附近海水的pH值常会在短时间内跌破刺参的适宜范围。

1.1.3水中有害物质增加,水质恶化
多雨季节,陆地上的污物也会随雨水进入海区和露天蓄水池,导致水质恶化,海水中原有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有益菌和有益藻类大量死亡,有害细菌和有害藻类迅速繁殖。


1.2残饵易**变质

高温下,育苗池内的残饵、粪便极易**变质,产生氨氮、硫化氢、**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等有害物质,池底和附着[附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uzhuo,指较小的物体黏着在较大的物体上。]基经常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即为常说的“底臭”,严重时车间尤其是车间内的下水道也常有难闻的恶臭味。

1.3易发生病害

因水温高、水质不稳定,致病菌与有害生物易大量繁殖,引发参苗疾病。该阶段处于刺参育苗过程的稚参培育和保苗期,常见病症为:厌食、生长缓慢;体色暗淡、身体僵硬不伸展、附着力差;池底和附着基上出现红色或其它颜色的菌斑;严重时吐肠、化皮、掉量;桡足类等敌害大量繁殖,损伤参苗。

2.主要技术措施

2.1加强水质管理

2.1.1严格处理育苗用水
高温多雨期海水相对混浊,有害微生物和敌害生物较多,进入车间使用前须严格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沉淀(包括室外露天蓄水池沉淀和黑暗沉淀)、沙滤、泡沫分选等方法。往培育池注水时,加水口还要套一个用300目筛绢缝制的过滤袋。应注意的是,要选择晴天无风时从海区抽水,并尽量避开潮头和潮尾水,这样可保证纳入较高质量的海水。

2.1.2合理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
日常水质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换水。高温期可适当加大换水量,以改善水质、控制水温,但也不能过大、过频,否则参苗会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而影响生长。因为此时近海与露天蓄水池的水质不稳定,一旦水质突变,大换水不仅达不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还易造成参苗短时间内大量应激死亡。一般每天换水或流水1次~2次,每次1/4~1/3个全量。若海区水质状况好,可适当多换水,反之则要减少换水,遇到暴雨、大风、赤潮、海水污染等紧急情况时,要暂停换水,施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详见3.1.4),待天气好转、水质恢复正常后再换水,这样可保证育苗用水质量的相对稳定,减少外界**环境因子对参苗的**。

2.1.3适时倒池
倒池可清除残饵、粪便和敌害生物,迅速改善参苗的生活环境,是改善水质最迅速的办法,但倒池过频也会增加参苗的应激反应,并易造成机械损伤。在保证水质良好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倒池次数。第一次倒池一般在投附着基后第40天~50天(参苗长至4mm~6mm)进行。随后每5天~7天倒一次池。倒完池后要用高锰酸钾等药将培育池彻底消毒。

2.1.4及时改良水质
除上述的换水和倒池外,主要是通过施微生态制剂的方法改良水质与底质。微生态制剂能分解残饵、粪便及**的有机物,降低氨氮、硫化氢、**酸盐等有害毒物质的含量,增加溶解氧,改善池内生态环境。有些微生态制剂还是参苗的优质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摄食后能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常用的主要有光合细菌、海洋酵母、EM菌等。每3天~5天施一次,每次5ml/m3~10ml/m3,一般在上午换水后施用,也可将微生态制剂拌在饵料中,随饵料一起投喂。若因天气等原因暂停换水,要临时加投微生态制剂。


2.2科学投饵[ ...]

稚、幼参常用的饵料主要有鼠尾藻、马尾藻、海带、螺旋藻等藻粉以及人工配合饵料,还可搭配干酵母及少量扇贝边、鱼粉等动物性饵料。高温期投饵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2.1投饵量不宜过大
若投饵量过大,残饵较多,高温下易**变质,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导致使水质恶化。故要坚持“宁少勿多”的投饵原则。具体投饵量按以下标准掌握:①除海泥外的其它饵料日投喂量占参苗总重量的5%左右;②投饵前池水基本变清,即上次投的饵料基本下沉完;③附着基表面2/3以上面积附有一层薄薄的饵料,说明饵料充足,若附着基表面大多饵料被吃光,表明投饵不足,若附着基上长时间附满较厚的饵料,则表明投饵量太大;④大点的参苗可提起一端,迎着光线看,消化道内若明显存在饵料,说明投饵充足,否则表明饵料不足。


2.2.2饵料中动物蛋白不宜过高
刺参属杂食性动物,人工培育时,为促进生长,可适当加点动物性饵料,但动物性饵料含量一定不能投得太多,否则会造成刺参食欲不振、粪便粘连、池水粘稠,并且高蛋白饵料更易**变质。通常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成份占5%左右即可。

2.2.3加大海泥投喂量
在自然条件下,刺参主要从海泥等杂质中摄取营养。海泥可促进刺参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止粪便粘连,减少底臭。一般在投附着基后3天~5天开始在饵料中加投海泥,饵料与海泥的比例从1:2开始,逐渐增至1: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新鲜海泥最好煮熟后再投喂,以**其中的敌害生物和致病菌。若是干海泥,投喂前也要用抗菌药浸泡24小时,杀灭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2.2.4饵料要新鲜
要选用新鲜、优质饵料投喂参苗。高温期残饵本来就易变质,若再投喂不新鲜饵料更易引发参苗肠道疾病。每次投喂前要检查饵料质量,对变质有异味的饵料宁可倒掉也不要投喂。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育苗单位习惯将饵料发酵后投喂,这样可增加参苗食欲,提高饵料的吸收利用率,并且发酵后的残饵不易变质。这本来是好事,但因该季节温度较高,若发酵时间和方法掌握不好易造成饵料变质,效果适得其反。故一定要谨慎操作,不能弄巧成拙。
另外,每隔2天~3天,投饵时搭配投喂一次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参苗的免疫力。


2.3及时更换附着基,合理调整附苗密度

要及时更换附着基,以改善参苗的栖息环境。同时,随着参苗的生长,结合换附着基,还要及时调整附着密度。一般投附着基后50天~60天首次更换附着基。参苗附着密度按以下标准掌握:稚参培育前期,每张波纹板(约30cm×40cm)附着3mm~5mm的稚参不超过500头;随着参苗生长,逐渐调整到200头~300头;1cm以上的较大规格参苗,逐渐减至100头以下。操作一定要仔细,尽量减少参苗的干露时间,避免过多的机械损伤。高温期参苗受伤后伤口较难愈合,受伤严重时还会引起溃烂甚至死亡。

2.4合理使用药物,科学防治病害

适当投抗生素等药物可防治细菌性和部分真菌性疾病,但长期用药会导致参苗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抗应激能力差,甚至引发药源性疾病,并且长期施药培养的参苗难以适应投放到养殖水域后的大环境,还增加了成参药残超标的风险。故参苗培育过程中不提倡多用药尤其不宜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主要是按如上所述的办法,从改善池水生态环境、提高参苗免疫力、减少机械损伤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几个关键节点和参苗发病时,可本着安全、高效、方便、经济的原则适当用药。具体用药方法是:刚投附着基以及每次倒池或更换附着基后连续投2天青霉素、链霉素各1g/m3~2g/m3;粪便有粘连现象时投2g/m3~3g/m3土霉素或氟哌酸;若发现参苗厌食、不伸展、体色发暗、瘦弱呈细长条状,不要盲目用药,应先检测池水氨氮、硫化氢、**酸盐、盐度、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并检查饵料营养搭配是否全面,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措施;若发现参苗体璧薄而透明,有化皮症状,可投2g/m3~5g/m3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若发现池底和附着基出现红色或其它颜色的菌斑,可施0.5g/m3~1g/m3的二**氯或2g/m3~5g/m3的抗生素;若发现水中桡足类较多,在检查水处理设施是否有漏洞的同时要及时选用对参苗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杀灭;参苗出池前连投2天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以防出池和运输过程中因损伤而造成感染,其它时间一般不投药。另外,每次倒池或施用**性较大的杀虫药物后要投1天~2天抗应激制剂,以提高参苗的抗应激能力,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本文由《海洋与渔业》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果转载必须注明原出处,否则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