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化皮综合症[《综合症》是韩国JTBC于2012年2月13日起播出的月火连续剧,由李成洙导演,金学智编剧,韩惠珍、宋昌义、朴建炯、曹在显、金成铃、金有锡主演。]又称海参腐皮症。该病流行于每年的12月份至翌年的3月至4上旬月份,是低温[制冷技术是研究获得低温的方式及其机理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从广义上讲,凡是低于环境温度的都称为低温。]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流行特点一是流行面积广,涉及所有海参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血本无归[指本钱赔光了,一点也没收回。],给养殖业[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主造成巨大损失,尤其今年山东、辽宁、河北,低温寒流期长应当引起重视。
造成海参低温期化皮的原因
1、海参自身残饵、粪便和死藻、动植物尸体污染
该病的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常常伴有霉菌毒素及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侵袭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继发**染。海参是底栖生物,长期生活在养殖环境的底部。而池底既是氨氮、**酸盐、硫化氢等有毒害物质的聚毒层又是致病菌、寄生虫的栖息场所。尤其是养殖多年的未清塘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参圈和海参冬眠前没有进行底质改良的圈,海参在冬眠后和翌年出礁前长时间生活在低氧区、聚毒层和细菌、寄生虫栖息场所导致机体抗病力下降,从而出现翌年开春化冰后受低温寒潮的影响出现摇头、肿嘴、导致大面积发生
海参腐皮综合症在3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回升和光照强度的增加,养参塘开始化冰。此时池塘的正常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在7—8℃,而化冰后池塘水温就会下降3—5℃。如遇大风降温水温下降更快,很可能对海参造成危害。化冰后在池塘的表面有一层20—40CM的低盐度水体,极易造成水体分层,应及时、缓慢排淡并加水保持水深在1.8米左右。
化冰后水温低,池塘积累了一冬天的有毒害物质,必须使用一种快速、有效的物质或手段解决——解毒、**型底改、消毒、补充有益菌连续使用2—3次即可解决海参池塘底黑、海参僵硬、不出爬、海参化皮综合症(肿嘴、摇头、排脏、化皮)的问题
2、缺乏营养,机体虚弱,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海参在大自然环境中,通过不断摄取食物补充体内营养的不足。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活动区域受到限制,在加上放养密度大,饵料匮乏,摄取不到满足生理、生活、生长的营养(维生素、营养盐、矿物质)要求,导致体质虚弱,出现海参体细长发软、爬行力缓慢,有的参圈出现“灰耗子”类症状。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营养缺乏,可摄取的食物又受到区域限制,一旦发生低温、寒潮、大风抗应激能力下降发生冻伤而导致发生腐皮症。
在开春后漫长的同温期(上下水温温差极小)水体上下不对流造成底部缺氧加快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的腐烂变质。而春季出爬后海参处于一年中胃口最好、体质最差阶段,摄食无选择性。如果不投料补充营养,海参只能吃底栖藻类和变质的有机质(死藻、死亡的大型水草)。一旦底部出现问题就会诱导海参发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海参出礁越早发病越早的现象。
3、扁形虫的危害
扁形虫目前是海参成参养殖危害最大的寄生虫,多发生在多年未清淤底质老化的参圈。其感染症状与腐皮综合症病症极为相似,病参腹部和背部有溃烂斑块,严重者海参机体组织烂掉。刺参扁行虫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扁行虫的侵袭导致细菌感染时主因。在生产上如不检测往往导致误判。出现用药症状减轻,停药症状复发的循环。
4、海参销路和价格的影响
受大环境影响近几年海参成参价格低迷,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单位面积产量低下,效益微薄,入不敷出,养殖业主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再就是海参销路不畅。即使有些养殖户自己加工由于没有销售渠道更不懂经营收效甚微。
利益驱动造成无病早防,有病及时治疗的预防理念空白。特别是越冬前预防安全越冬,翌年3月份化冰后预防关键环节放弃管理,一旦出现腐皮症乱投医,滥用药且药效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医治无效血本无归,只能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