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集约化[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乌鳢[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已经普遍推广,取得很多养殖效益,那么,乌鳢池塘集约化养殖如何管理?下面本文小编详细介绍乌鳢池塘集约化养殖的日常管理如下:

  1.巡塘。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水质恶变就要更换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要清除一部分;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防逃设施损坏就要修复;乌鳢活动异常、死鱼,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防病治病措施等。

  2.水质管理。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残饵、排泄物颇多,在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氮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使水体恶变。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特别快,极易变黑、变臭,为此需要经常性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水,15天大换水一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的长大,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

浅谈乌鳢池塘集约化养殖的日常管理介绍(图)

  3.分养[民间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规格整齐与否是乌鳢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阶段,拉网起捕率很低,很容易伤害鱼体,所以应尽量避免拉网捕捞。鱼种在10~20厘米阶段好在大塘中搭网箱培育为好,以便于起捕分养,又利用了水体。经过2~3次分养,鱼种一般可长到20厘米,然后放入大塘,一直养到成鱼出池。每次分养前停食1天,防止食饵翻吐,污染分养水质。影响分养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4.成活率与产量。据统计,放养10厘米以上的鱼种,经11~12个月(包括越冬期)饲养,成活率在75%~80%,平均体重0.6~0.75千克,每亩产量可达4000~5000千克;3~4月放养隔年16~20厘米鱼种,经8个月养殖,当年年底平均体重可达0.7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每亩产量可达5000~6000千克。

  以上内容就是详细介绍乌鳢池塘集约化养殖的日常管理,仅供广大水产养殖户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