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不断更新和市场的需求,现象养殖虾的养殖户越来越多,虾是一种高营养的水产类,可以给人体提供高蛋白营养,这种食物很受人们欢迎,其中对虾[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的养殖在虾养殖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对虾的各种品种中,斑节对虾备受养殖户青睐,那么斑节对虾养殖技术有哪些内容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斑节对虾养殖技术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池塘清整(1)放养虾的池塘,每造收完虾后,把塘水排干,让太阳晒至塘底龟裂,原则上保证晒塘时间不低于30天,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塘壁藤壶等。
(2)放养前一个月,每667m2用生石灰70~100kg,将其均匀分布于塘底,有淤泥的地方可多放一些,进行翻耕,暴晒。消除病害中间宿主栖身之所。
(3)进水至20~30cm。采用氯制剂进行池底消毒,有效氯浓度为30g/m3,全池泼洒清塘药物杀灭鱼、虾、蟹卵、细菌、**等。
养殖用水准备养殖用水均为沙滤井过滤海水,放苗前15天加水100cm-120cm左右,接着用有效氯浓度为5—10g/m3氯制剂对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消毒。2天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肥,培育基础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肥水可以按每667m2选用有机肥类结合白云石粉15kg。以后每3-5天视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水色和浮游生物量进行追肥,保证有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少用无机肥,因为无机肥起水快但难维持。基础饵料生物培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虾池[虾池是江苏省东台地区的传统小吃。]水色以浅褐色为。
虾苗放养放苗时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要求
(1)水位120cm以上为好,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cm-40cm,肥而嫩爽,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较丰富。这样的水质不会因放苗而迅速转清及滋生丝状藻类。(2)水温:适28-30℃。
(3)PH值:虾池PH值适在8.0-8.6之间,不应低于7.8、不高于9.0为好,与育苗池PH相差不超过0.5。
(4)盐度:虾池盐度控制在25-35‰之间,不低于12‰为好,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超过5‰。
虾苗选择及放养注意事项
(1)要求虾苗个体肥壮,规格整齐,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在虾体上,全长在1厘米以上,游动活泼。进行**和弧菌检测,不得携带WSSV、TSV、IHHNV和IMNV等几种特定的病原和弧菌。
(2)控制合理放养密度,通常为5~6万尾/亩。池底整修较好的高位池放苗密度应为7万/亩左右。过多不利于生长及后期管理。
(3)放苗时注意事项:应在虾池上风口放苗、放庙前2小时应开打氧机搅活水体,同时可投放应激类产品如VC、葡萄糖类。
(4)放苗时尽量避免将池水搅浑。
(5)设定测验成活率网箱,7天后测网箱成活率,计算成活率。
养殖管理(1)水质调控
养虾首先要懂得养水,这是养虾成功的基本功底。保持良好的养殖用水条件能保证斑节对虾正常食欲,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生长速度,水质的管理主要手段是定期对养殖池水和底质的各项理化因子、生物因子进行监测,变化较快的指标每日监测。
(2)水质基本要求
pH可作为池水好坏的指标,养殖中后期宜为8.0~8.8,日波动小于0.5。溶解氧含量应以早6:00前测不低于4mg/L为佳。虾池盐度控制在15-25‰之间为适宜,过低:虾体壳薄、蓝色个体偏多以及易生寄生虫等;过高:壳厚、蜕皮频率偏低生长慢。总碱度100mg/L以上,**酸盐含量低于0.02mg/L;氨态氮含量低于0.3mg/L。
(3)水色变化适时调控
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质和量的综合反映。如何维持好一个良好的水相直接关系到养殖成败。养殖斑节对虾的池塘,理想的水色应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忌水色突变和丝状藻过度繁殖。特别是前期应有意识的提高水位,少量多次的添加用水,对于稳定水相及防止丝状藻类的大量繁殖有积极意义;养殖中后期,池水应处于高水位,平均水位高于160CM为妥,进水以排污补水为宜,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
养殖后期,可据以下情况适量换水:①pH日波动幅度大于0.5,pH<7或pH>9;②池水透明度大于50cm或过于浑浊而小于20cm;③池水颜色显着变暗,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④池塘水面出现稳定的泡沫,有机物多而耗氧量增加;⑤虾体浮头,池塘底质发黑;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45cm。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后期常会有池塘出现蓝藻水,藻华盛行,会出现越换水越浓的情形,这期间应有选择的用些可抑制或杀灭蓝藻的药物加以使用,再结合换水效果会更好。
(4)改善池底,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对于斑节对虾而言养虾就是养底,斑节对虾底栖息习性较为明显,所以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养殖的成败,对于底质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养虾,是对虾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它在改良底质中起重要作用。对于使用有益微生物的目的、预期作用及作用机理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常会出现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如起不到预期效果、有了副作用—--本是想净水的结果是越用水越浓等现象比比皆是。
有益微生物的使用注意①坚持定期使用,自放苗前起每7-10天加1次有益微生物制剂,具体用量用法可据自选生物产品说明来定;那种随机性、针对性的使用方法是不太客观的,期望一个产品投进池水后立竿见影的达到人为预期效果是不太现实的,没有一个长期的使用观察,仅仅通过几次甚至一两次的选用,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断定产品好劣是有失偏颇的,只有长期连续的使用才能减少塘内有机物的积累,为后期管理带来方便。
②坚持选用高质量的生物制剂产品,比如使用诺碧清净水剂、**剂、氨硝净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的改良池底、降低H2S、氨氮和**酸盐等,每667m2用量为15-20g,虽然该类产品单价高些,但产品质量有保证以及累积用量比起同类产品少了很多,所以终算起来性价比还是有优势可言。
③清晰使用目的,同一样产品不同时期使用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产生,大家都知道有益细菌进入虾池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种。发挥其**,氮化、硝化、反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把虾的排泄物、残存饲料、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和生长,为养殖对象提供氧气。
循此往复,构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循环,使虾池的菌相和藻相达到平衡,营造养殖斑节对虾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但是任何产品的功效都不是无限的,当水体和池底的有机物负载超出有益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情况下,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后期用后水浓的情形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一方面是有益微生物起到初步分解大型有机物如池底残饵、粪便等功效,使其变成微颗粒或可溶性有机分子迅速溶入水体,增加水体浓度减少透明度;
另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到无机盐类,由于短期内无机盐的含量过高,非但不能变成单胞藻[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类所需营养盐,反而变成单胞藻类的有害物,因为过高浓度的无机营养盐类会抑制单胞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水体单胞藻类老化,使水体看起来更浓更暗的原因就是如此。
因而如何把握好使用时机也相当重要,应根据池水的具体情况来定。特别是后期可结合其他措施如换水等一块使用效果会更好些。3.1.4适量补充营养盐类,保持水质稳定要保持虾池水质稳定,需要经常调节养殖水环境营养盐类的平衡,补充水体中钙、镁、磷的含量。每10-15天全池泼洒2-3g/m3磷酸氢钙1次,特别是盐度高的水体,可补充水体可溶性磷;20g/m3白云石粉1次,补充Ca、Mg离子,还可增加水体酸碱变化的缓冲能力;1-2g/m3碳酸氢钠1次,以调节水体总碱度。若突降暴雨或持续*天引发pH值降低至7.5以下,则全池泼洒生石灰每667㎡5-7公斤,可迅速提升pH值。沸石粉等灰类的定期使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有吸附净水的功效外对于补充盐类稳定水质也是大有裨益。
(5)保证溶解氧 充足的氧气是水质稳定及虾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溶氧丰富,各种生物能够存活,水中的碳酸盐等缓冲体系才能稳定,**还原电位高,水体有害还原性物质,如氨、**酸、硫化氢才能减少,同时虾摄食能力加强,消化率提高,能量代谢利用率也高,并抑制致病细菌(如常见的气单胞菌)的繁殖。
因而创造立体式的增氧模式和不定期地使用液态、固态增氧剂,保持充足增氧,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斑节对虾池水溶氧量不低于3mg/L为了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应根据天气、水质、底质及水化条件,合理的开启增氧机和使用双氧水、过**钙等增氧剂,保持虾池(特别是池底)溶氧充足。所以保证充足的溶解氧不但是生长需要,对于增强抗病能力也至为关键。
饵料投喂可视放苗密度决定投料次数,笔者多是6万/亩选择一日投四次,由于受日水质变化影响,多选择白天两餐多投,早晚两餐少投。这样可满足生长需要又可结合水质条件情况。
(1)饵料选择斑节对虾对饲料要求比较高,一般选择优质配合饲料。优质配合饲料不仅提供充足蛋白质和氨基酸,保证对虾的正常生长,而且有利于对虾的消化吸收,一般投料后1-2小时基本完成摄食与消化。饵料选择不应单以蛋白含量作为标准,而应以质量稳定为好,笔者实际操作打破常规,连续三年均以白虾料饲养草虾,未见有负面效果。
(2)投饵频率早期7天投料2餐,上下午各一次,0#料0.5kg/10万尾,辅以投喂丰年虫,0.5kg/10万尾一次每天,8天-15天投喂1#料,每日三餐,6:30投喂饵料量为30%,12:00为40%,19:00为30%。16后:改投喂4餐,6:30,11:30,17:00,22:00,(料量比例分别为20%、30%、30%、20%)。
(3)投饵技巧日投饲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对虾的健康和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前40天难以通过观察网测料,一般以下餐检查饵料台不留残饵为原则,能掌握在投饲后2.5-3小时内吃完为佳;中后期测料可掌握在1-1.5小时内为好。天气闷热或有雷阵雨时,可少喂或不喂,这样可以降低饲料系数和减轻水体的污染压力。
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3‰,生物酶活性添加剂2‰,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5‰,维生素E3‰,连续喂5天,每天喂2餐;高温季节添加大蒜素2‰-4‰,同时每667㎡泼洒维生素C300g、葡萄糖500g。
病害防治由于斑节对虾生长过程中病害较多,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虾病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1)固着类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病症状:固着类纤毛虫病出现在对虾生活的各个时期,是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易发现的病状,病原多为纤毛虫类,附着数量不多时,肉眼看不出症状,危害也不严重。在宿主蜕皮时就随之蜕掉,但数量很多时,危害就非常严重。
附着的部位是对虾的体表和附肢的甲壳上及成虾的鳃上,甚至眼睛上。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可见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在幼体常出现在头胸甲的附肢的基部和幼体的尾部,在成虾常出现在鳃上和头胸甲的附肢上。患病的成虾或幼体,游动缓慢,耐低氧能力差早晨容易爬边,摄食能力降低,生长发育慢,不能蜕皮,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结果会引起宿主的耗尽自身营养消瘦致死或易爆发其它并发症从而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 1、排水20-30cm,每立方水体用硫酸锌粉0.75g-1g每日一次,病情严重时连用2次,36小时补添新鲜海水还原水位,4天后调水、肥水。2、茶子饼10-15ppm,结合换水效果也不错。3、注意盐度调节,低盐水更容易滋生纤毛虫类。
(2)白斑综合症症状: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微红。病虾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两侧白斑处的甲壳表面无明显变化,只是失去透明性。预防方法 内服:氟苯尼考3‰、维生素C5‰、维生素E5‰、酵母5‰、红糖10‰,连续5-7天。
注意事项:严禁排灌水,严禁消毒**对虾应激,每日投喂饲料减半。若是后期应及时安排收掉以减少损失。同时应注意隔离。该类病症病原体多为白斑**或是细菌引起,若经发现测定确定为好,从而好做决定:如是**性白斑应及时起获或是处理掉从而减少损失。
(3)蓝体症状:虾体呈蓝色,甲壳薄,收获时该品相的个体特别不耐打活从而减低经济效益。具体原因不详,多倾向于病因是营养性失衡。治疗方法 外用:定期全池泼洒2-3g/m3磷酸氢钙。内服:维生素E+维生素C+酵母+红糖,每日1餐,连续7天。
(4)红鳃、黑鳃病虾的鳃病主要弧菌含量高,水质恶化,氨氮、硫化氢指标超高。症状:病虾外观鳃区呈一条条黑色花纹。镜检时可看到鳃丝局部弥漫性坏死,轻者呈褐色,重者变为黑色,坏死的鳃丝边皱缩。治疗方法 消毒前排掉水位20%,CLO2类制剂连续消毒3次,每日1次。消毒后2-3天补水到原水位。进行改良水体池底。
(5)水质环境突变引起的疾病暴雨后的处理措施在雨季暴雨后由于淡海水分层,易使养虾池藻类下沉死亡,由此产一系列问题,如缺氧,pH值下降,氨氮增高,水体发灰发白,原生动物或细菌大量繁殖等。虾体出现大批量异常脱壳或爬边漂游等现象。治疗方法 每亩先用维生素C500g+葡萄糖1000g,全池泼洒,减轻虾体应激反应,同时通过排换新水并以含氯制剂消毒来调节水质。内服免疫增强剂及营养药物。
收获斑节对虾耐低温能力较差,在南海沿海冬季不适宜过冬,特别是秋冬交替温度起伏较大季节多是病害高发时间,因此收获时间应严格把握,主要依据塘虾自身健康、蜕壳情况、底质、水质、生产安排等因素来决定。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起获。通常是元旦节前后上市较为理想。收虾多在夜间进行,使用电拖网或推网进行收捕。
以上就是斑节对虾养殖技术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斑节对虾养殖户们有所帮助。此外,斑节对虾因其个体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合盐度较高地区养殖,耐高温及耐干能力强,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养殖以来,发展很快,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