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不进行清池。

  养虾生产中有不清池也获成功的例子,于是有些养虾户为了省时、省力便心存侥幸而不进行清池,往往引起严重后果。清池的主要目的是将池底多年淤积的老化黑泥等有毒物质除去;除去池中有害细菌

[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

、**、微生物、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六个误区

等有害生物,从而为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提供一个适宜、安全、舒适的养殖环境

  二、认为多放对虾苗产量高。

  从养虾的实践可以看出,不论精养或粗养,池塘收苗密度过高时,会导致虾体小、长得慢、发病早、产量低。虾苗的投放密度大小与池况、水质、饵料

[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

、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要使养虾安全系数大,成活率高,放苗宁少勿多,建议放养1厘米以上虾苗,精养池每亩2—2.5万尾,粗养池每亩4000—5000尾为最好。

  三、认为鲜料优于配合饵料。

  鲜料养虾生产速度大于配合饵料,因此认为喂鲜料好是不科学的。鲜料中有时带有细菌、**、寄生虫等,可以直接感染虾体,使对虾发病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增加;鲜料污染水质,尤其在换水量较少的情况下严重损坏水质;鲜料不如配合饵料营养全面,因配合饵料有预防疾病的药物。

  四、认为防病与否效果一样。

  有不少养虾户认为对虾早晚要发病,用药只能白白增加费用。的确,对于暴发性虾病,确实无疗效确切的药物,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可以减少发病率,从而使养虾获得成功。防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入手,环环相扣,应重点抓好池水消毒、饵料投药环节,切勿贪图省工、省钱而导致养虾功亏一篑。

  五、认为水质调控与否一样。

  养虾的关键是养水,养水的关键是人工调控。水是决定对虾生存与否的必要条件。目前,仍有不少养虾户不根据实际情况,仍然大排大进水体,这势必引起虾体产生应激反应

[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

,导致对虾发病死亡。养虾水环境一定要稳定,对于确定大小的池塘,养虾前期、中期每日换深度为5—6厘米水为宜,后期可适当加大。

  六、认为光合细菌应用与否一样。

  虾池水质变化通常由底质变化引起的,换水只能改善池水,而不能改善底质和消除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源。光合细菌能利用水和底泥中残留的有机物质、氨及硫化氢等,特别是当底层溶**减少,有机污染物较多时,光合细菌活动更为激烈。在本不换水的情况下,要保持较好水质环境,可施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可以起到以菌攻毒、以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抑制有害菌的功效。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