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极重要的环节。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对虾养殖的成败。
一、水质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对虾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pH值、氨氮、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盐度、水色的味道和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等来表示。
溶解氧不仅是保证对虾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应低于3.5毫克/升。氨氮和硫化氢是对虾养殖的有害物质,其在水体中的浓度和含量分别应该控制在0.5毫克/升和0.1毫克/升以下。pH值是反应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和水体中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有密切的关系,又影响着氨氮和硫化氢的含量,在对虾养殖中pH值应控制在7.6~8.3为宜。透明度是反映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有机腐屑数量的一个间接的物理指标,对虾养殖中一般应前期透明度低一些,后期高一些,大约控制在30厘米~60厘米之内。味道是说明池塘底层水,特别是底泥是否有**有机物质的指标,如果水体发黑,有腥臭味,说明水下**的有机物质太多,容易引发病害。
二、水质变化的判断与辨别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色及其变化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数量、种类的综合反映。好的水色具有“肥、活、嫩、爽”四大特色,表明对虾喜食、易消化的单胞藻
[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类繁殖旺盛、溶氧充足,酸碱度适宜,有害化学成分含量少。在一般情况下藻相与水色的关系为:
1.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硅藻、新月菱形藻、小球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等,水色呈红棕色。红棕色是养虾的最佳水色,这些藻类都是对虾的优质饵料。
2.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绿藻,水体呈淡绿、翠绿色。绿藻能大量吸收氮,净化水质,也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3.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金黄藻,水体呈淡黄、金**,也是养虾比较好的水色。不过,暴雨后泥土注入虾塘也会使水出现**,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判断。
4.如果水体呈暗绿色则含兰藻较多,如果水体呈黑褐色则含鞭毛藻、绿藻、褐藻等较多,这些都是有机质过多的征兆,是不好的水色。
5.如果水中轮虫、桡足类占优势,水体就呈现白浊色,它会使对虾的成活率下降。
6.如果水中浮游生物过少,水过瘦,水体呈澄清色。清水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纤毛虫、夜光虫较多,水呈红色,易造成缺氧、发病,这些水色都不宜养虾。
通过观察对虾的活动情况,可判断水体中溶解氧情况。水体缺氧的预兆是:水体透明度小于30厘米或大于80厘米;对虾白天在水面上无力地漫游;水色呈浊白色;塘底黑区大、有臭味;日落后虾塘周围有很多蚊虫。另外,在夏季高温期,天气闷热无风,或连续*雨天
[《*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也容易缺氧。在下列情况下表明缺氧严重:全塘浮头;白天或傍晚、上半夜浮头;在对虾受到惊动时,不下沉躲避;全塘虾的眼睛和触角露出水面。发现以上浮头现象要及时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加水、换水或使用增氧剂。
三、对虾养殖的水质控制
1.水源是水质控制的关键。水源应避开工农业生产排污的影响,主要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国家、部门或地区规定的各种用水或排放水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不超过对虾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池塘附近最好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库等。
2.建蓄水池
[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是重要的雨水蓄积重要工程设施。]储存、沉淀水源水体经沉淀净化后,可达到降低病原菌及病原体宿主数量、稳定水环境的目的。蓄水池水容量通常为总养殖水体的1/3。在疾病流行期,要用消毒剂将蓄水池的水处理好后再用于养殖。
3.做好清污和消毒工作收虾之后,应将虾池及蓄水池、沟渠中的积水排净,翻底晒池,清除池底污染物,将池底的有机物分解排出池外。清整池塘之后,继续对池塘进行消毒,**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消毒方法:可向池内注水10厘米~20厘米,采用60ppm~80ppm的生石灰或40ppm漂**全池泼洒。
4.养殖期的水环境管理
①保持水位及时换水。放苗时水位在60厘米左右,养殖前期每日加水3厘米~5厘米,直到水位达1.5米左右。养殖中后期,每天酌情换水,日换水量控制在5厘米~10厘米。并可同时加入沸石粉,每亩用量20千克。
②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应根据溶解氧需要来掌握。a.晴天中午开;b.*雨天的次日清晨开;c.浮头以前开;d.连续*雨天气时要早开;e.晴天傍晚不开机;f.*雨天中午不开机;g.在对虾投饲时应停机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利于对虾摄食。
③维持稳定的单胞藻数量。要注意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和酸碱度,调节营养盐的使用量,并适量使用有益细菌,以稳定单胞藻数量。
④定期使用水质保护剂,改善水中溶解氧,减少藻相和pH值的波动,降低氨氮,减少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每半月使用沸石粉20千克/亩~30千克/亩,每半月施用石灰石粉(颗粒大小在80目以上)10千克/亩~20千克/亩。
⑤按期使用光合细菌以及其他有益微生物制剂,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有效防止底质恶化,预防病原微生物增加。
⑥定期使用消毒剂(如生石灰、漂**)对水体进行消毒。
⑦暴雨后水质容易发生变化,应做好表层排水准备,并使用沸石粉及石灰粉,雨停后开动增氧机,适量施生物肥。
单位:厦门银祥实业有限技术公司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