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殖海蜇技术


海蜇因其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快、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热点。但由于该品种受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限制,一则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二则因海蜇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故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两季,货源短缺,价格过高。鉴于此,利用蔬菜大棚[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将蔬菜种植技术与海蜇养殖技术有机结合开展大棚海蜇养殖,可一年四季[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3个月。]进行生产,使鲜活成蜇源源不断供应市场,既能满足需求,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塑料大棚[塑料大棚俗称冷棚,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资较少,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建设 选择适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米~40米、深1.2米~1.8米的条形池塘,整平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护坡。在此基础上,用直径10厘米以上的竹杆作立柱,其间距为2米~2.5米;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米~2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即可。一般每个棚池面积0.7公顷~7公顷为宜,过大不易管理和调控。棚塘四周勿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动受限致死。

  二、苗种育成与投放

  1.苗种来源 目前采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蜇苗,蜇苗长至1.5厘米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2.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只/立方米~8只/立方米为宜。投苗前,养蜇池应放水50厘米~60厘米,施肥,繁殖基础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以满足幼蜇摄食需要。作为常年生产的棚塘,应设立单胞藻、轮虫、卤虫培育池,培育的幼体饵料,要视海蜇生长速度分级投喂。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将两者相差调整得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投放成活率。

  三、养殖管理

  1.水质调控 养蜇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5天~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时再行加水[加水,将原来各水槽间的塑料软管换成钢管,在钢管和每个水槽正上方都安装一个防尘喷雾喷头,采用4个电磁阀供水,增大了供水量,使整套加水系统每个水槽出水口压力平衡。]。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总水体的15%。水量加至最大时,应进行适量换水,以使幼蜇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变化过大。在冬春两季,因棚内外气温温差较大,可在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为每日午后3时~4时。

  2.饵料投喂 饵料要鲜活、不变质,无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投喂次数为每日2次~4次,投饵量视海蜇生长情况来确定。在养殖中后期,因海蜇摄食量不断增大,可采收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以避免海蜇忽饱忽饥,影响其正常生长。

  3.日常管理 海蜇生长需要良好的气水环境,故应注意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后期,棚内水池气流、水流相对不畅时,针对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增氧。但不要使用较大型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这两种机型由于叶片较大,容易对海蜇造成伤害。在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进行保温;在温暖季节,可将大棚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使其通风顺畅以降低温度。

  四、收获 海蜇生长速度很快,50日龄个体即可达5千克~10千克以上。此时,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其收获方法很多,一般用具为抄网或定置网,最后可排水收获。

  五、效益分析 从目前消费市场和养殖趋势看,一是随海蜇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02年鲜蜇每千克售价为12元~16元,二矾成品售价在6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市场紧俏。二是在其他养殖方式效益偏低的情况下,海蜇大棚养殖可谓一枝独秀,一年四季可养六茬,每茬每公顷大棚养殖纯利一般在3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发展塑料大棚海蜇养殖,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