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614]江苏连云港海头镇一大菱鲆[大菱鲆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瘤棘鲆”。]工厂化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场(图1),共有24口池,水源为**海水,流水养殖,水体盐度16‰,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19℃,单口水泥池面积48㎡,水深0.5m,放养500g/尾的大菱鲆约800尾,投喂冰鲜鱼,一天2餐。
2021年9月5日,发现一口池喂料后鱼有吐料现象,且少量鱼腹部膨胀,解剖见胃肠积水,白便较多,怀疑有肠炎,遂用恩诺沙星等三种抗菌药混合药浴,用量各17g/m3,药浴2小时,同时停料,当天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14尾。
9月6日,早上死亡63尾,上午和下午[下午,xià wǔ,与上午相对,从正午十二点到半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各药浴一次,下午死亡60尾,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池的鱼不聚群,部分鱼体色发白,口不闭合(图2),大量鱼腹部膨胀。怀疑是鱼波豆虫,每立方米水体又使用5克硫酸铜+1.7克硫酸亚铁处理。
9月7日,早上死亡80尾,利洋技术员到现场服务,发现鱼活力差,带3尾鱼回店检查,鱼体表黏液多、厚,鳍条发红(图3),其中2尾鱼鳃有“白点”(图4),显微镜10x4倍镜检鳃丝和黏液发现大量**隐核虫(图5),解剖肝脏萎缩发白或花肝,胃肠有透明积液(图6),肠道内有白便,但胃肠壁不发红且有弹性。中午使用某厂家杀小瓜虫药物(成分不明),用量0.2ppm~0.3ppm,说明书建议用量0.05ppm,下午死亡48尾。
9月8日,上午死亡30尾,同剂量使用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药,再次采样1尾病鱼发现鳃丝和黏液依然有大量**隐核虫,下午使用双氧水清洗粘液,再继续杀虫,每次杀虫后换水泼“营养快线+激活+低聚糖[低聚糖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源,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500”各20g/m3,晚上统计死亡约40尾。
9月9日,上午死亡约30尾,杀虫,下午死亡17尾,同时开始给周边池预防性杀虫,用量0.05ppm~0.1ppm。
9月10日,上午死亡7尾,观察鱼活力转好,又继续杀虫。
9月11日,上午死亡4尾,下午死亡3尾,仅少量鱼体色发白(图7),未见到有腹部膨胀的鱼,当天检查1尾鱼鳃丝糜烂、有“白点”,镜检体表和鳃丝有少量**隐核虫,解剖肝脏萎缩发白,胃肠少量腹水,又继续杀一次虫。
9月14日,下午电话回访,近三天死亡3尾,池剩余鱼约200尾(发病后每天描述的死亡数量存在误差,但死亡趋势基本一致),整体恢复正常,开始投喂颗粒料并拌料内服“肝胆易康、营养快线、低聚糖500”,促体质恢复后计划卖鱼。
分析:1、**隐核虫在海水鱼养殖如大黄鱼、金鲳等中较为常见,文献报道流行水温为23~27℃,但本案例水温19℃也发生,说明**隐核虫发病水温可能更低。海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上很少发生,这可能和养殖水源为**海水及养殖水温较低有关。本案例客户有两个养殖场,另外一个养殖场水源被外海水污染,暴发过**隐核虫,有鱼转至该场后便不定期有池发病,该池发病后周边的水泥池也有发病,但死亡量不大。
2、本案例开始发病后没有经过准确诊断,前两次用药均未对因处理,并有加重死亡的趋势,之后连续杀虫后死亡量下降,但杀虫药物用量较大,多次处理加重**、体质下降,可能是导致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利洋水产药店孙小广提供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