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525]广东珠海斗门区横山一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养殖池塘(图1),池塘面积6.5亩,水深1.5米,水源为**水,盐度为2‰-3‰,配备6台1.5kW叶轮式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2019年6月26日,放养“一代苗”39万尾。
进入三伏天以后,连续有10-15天闷热,7月30日左右,发现有白便漂浮于水面。出现白便前增氧机附近水浑,池塘边上水较肥,虾规格约100尾/斤。
8月2日,下雨,泼洒1瓶“优肽”,1kg“低聚糖500”拌料60-80斤料内服,连续5天。
8月4日,水浑浊度下降,逐渐变肥,由于下雨降温,连续3天浮便少一些,但仍有浮便。
8月5日,开始升温,白便又增多,虾吃料减慢。
8月6日,持续高温,白便继续增加,早上虾吃料明显变慢。抛网刮虾观察,有10%-20%的虾出现异常症状。肉眼观察健康虾肠胃都饱满(图2);轻微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虾空肠不空胃(图3);发病严重的虾空肠空胃,体色发黄或微红(图4),零星几尾出现“白肠”,肠道有白色粪便(图5)。解剖见:健康虾肝胰腺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形状完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发病虾肝胰腺发白,不成型、“一汪水”的样子。
从池塘取虾样44尾,其中肉眼观察健康虾13尾,轻微发病虾13尾,严重发病虾18尾。分别从虾样的肝胰腺、肠、胃组织分离细菌,划线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TSA培养基),室温条件下培养24h;取鳃、肌肉、肝胰腺组织,用95%酒精固定,送实验室进行PCR检测;取肝胰腺、肠组织用波恩氏液固定做组织病理切片
[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观察。
结果显示:培养24h后,接种肠胃组织的培养基长出大量的优势菌落,接种肝胰腺组织的培养基几乎无菌落长出(图6)。普通PCR检测健康虾样组肝肠
[肝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āncháng,是指肝和肠,比喻人的某种心绪。]胞虫(EHP)的检出率
[检出率,可解释为检查时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是越小越好。]为30%,轻微发病虾样组为69%,严重发病虾样组为94%;白斑综合征**(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坏死**(IHHNV)、虾血细胞虹彩**(SHIV)均呈*性。观察虾样从健康到严重发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为:肝胰腺组织由正常或轻微萎缩到严重萎缩;腺管崩解、腺管间细胞增生数量由少到多;肝胰腺组织中观察到肝肠胞虫数量由零星可见至大量可见(图7);肠道组织未见明显变化,部分轻微增生,部分肠上皮增生,有的虾肠腔内有疑似肝胰腺脱落的肝肠胞虫(图8)。多数对虾肌肉、肝脏、心脏等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
8月16日,连续几天均为高温天气,虾吃料慢,死虾增多,但白便现象增加不明显;塘主担心继续养殖死亡量更大,提前卖虾。
分析:1、本病例根据外观症状人为把检查的对虾分成三组即健康、轻微发病、严重发病,普通PCR检测结果肝肠胞虫(EHP)的检出率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胰腺内肝肠胞虫的数量变化和病变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说明肝肠胞虫感染与对虾发病有相关关系,感染率越高或强度越大,发病越严重。
2、本次调查的白便虾与之前调查的白便虾组织病变特征有所不同(见【病例218-220】),肠道组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增生,水面漂浮的白便也不多,提示虾肝肠胞虫可能可以引起南美白对虾发生“白便”,但并不引起肠道病变,也没有引起严重的白便症状,更主要的是对肝脏的直接损伤。
3、本案例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与之前研究结果都显示白便虾肝胰腺鲜有细菌分离培养出来,肠胃组织中的细菌无明显的规律性,细菌在本案例中起到的作用还不明确。(研究所一室戚瑞荣刘健全技术部唐绍林王林锁张吉鹏2019.10.31)
今年市场普遍反映白便严重,造成大量养不成的情况。我们起初是抱着调查白便的目的去调查,药店也认为是池塘发生了白便,实际结果很少的白便虾,水面很少的白便,不是以前调查的典型的白便病理特征,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病理观察而是肝肠胞虫造成的危害。
因为本次调查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肝肠胞虫危害的认知,会连续发3个调查相关病例,有不同的亮点,揭示其在目前对虾养殖中的危害,对我们认识目前土池塘“白便”高发、养不成功的原因,以及今后如何健康养殖有参考价值。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见到“多数对虾肌肉、肝脏、心脏等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气泡病(已经发生了形态结构的变化,可以称为病)已经成为对虾养殖的常态,严重程度不同、发生频率不同,对具体的案例的危害程度不同,在这个案例中起到什么作用,难以确定,可能加重了肝肠胞虫病对虾(体弱、身软、瘪瘪瞎瞎、干干巴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