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池和土池相比,增氧能力强,产量高,但前期保苗难度比土池更大,尤其是气泡病

[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的发生率较高。前期一旦出问题,严重的直接排塘,继续养之后也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前期保苗至关重要。近几年走访了很多养殖比较成功的养殖朋友,总结了一些他们养殖成功的关键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养殖成功。

1、遮荫

高位池养虾前期保苗操作要点

通过使用溶氧监测仪“小黄帽”测得的大量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数据来看,遮荫

[遮荫,读音是zhē yīn,汉语词语,出自《水浒传》,释义是遮蔽阳光,使*凉。]

是防控气泡病比较有效

的方法,尤其是养殖前期更加重要。建议有条件的池塘进行遮荫养殖,苗期尽量全部遮荫,中后期可部分遮荫。

2、老水放苗,减少气泡病的发生

老水是培水后10~15天的水,培养一塘好水是放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水是好水呢?稳定、自净能力强且指标正常的水是好水(即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

、浮游植物、微生物平衡的水)。水质清瘦,缺乏苗种生长所需的生物饵料;水质过肥,pH值高,虾苗易患气泡病。老水一方面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老水饵料生物比较丰富,既能减少气泡病的发生又能提供给虾苗生物饵料,提高虾苗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3、保持高水位,深水放苗(深处>2米)

保持深水位,可以有效提高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

稳定性,即使遇到突变天气或者昼夜温差大时,水体的变化幅度较小,可减少气泡病的发生;深水位也可以增加池塘立体空间,充分利用整个水体,间接地降低了虾苗在池塘中的相对密度,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4、多用活菌(能够稳水、控藻的菌)

使用活菌既能有助于水体的稳定,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大量使用又能抑制藻类的繁殖,起到防控气泡病的作用。建议放苗之前少量使用几次“利菌多”,加快水体的稳定,放苗后的养殖前期可连续大量使用。

图1全膜高位池

图2患气泡病的虾

图3全部遮荫的标粗小池塘

图4遮荫后“小黄帽”监测的溶解氧曲线图

5、投喂“利饵

[利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ì ěr,指诱饵,出处《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

多”

放苗之前提前观察水体饵料生物的丰度,如果饵料生物少放苗前可提前使用1-2次“利饵多”。从放苗开始即可投喂活性悬浮性饵料“利饵多”(也可配合“水产诱食酵母”或其它料一起投喂),“利饵多”有良好的开口、诱食及营养作用,还可以培养浮游动物,防气泡病,同时“利饵多”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可以防止底臭。

6、多开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开增氧机既可以让水体中过饱和的氧气离开水体,起到曝气的目的,又可以让池塘水体上下对流,减少水分层,塘底不易脏,还可以避免小虾在上层水体活动,引发气泡病。尤其是晴天的中午、肥水后或水变后更应该多开增氧机,加大曝气,防止发病。

7、提早改底

很多养虾的朋友容易忽视前期塘底的问题,认为喂料少塘底不会脏。高位池塘底自净能力差,前期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往往会造成底滑、底臭等问题,再加上前期排污少或排污效果差,塘底一旦污染,弧菌易繁殖,而且小虾容易去水体上层,会出现关节发白或肌肉发白等典型症状的气泡病,进而诱发各种疾病。建议放苗后3天左右使用一次“活底莱”改底,减少底滑、底脏。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