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的生物包含有原核生物界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门、纲、目、科、属到最下层的种,越下层被归属生物之间的特征越相近。运用水中生物互补平衡关系进行行“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模式,形成生物链和良性循环,共存结合。

今天,我们来聊聊养殖的混养模式的问题:

八字精养生物链循环—南美白对虾篇(混)

运用生态互补关系,阻止病害繁殖

一混养鱼类品种

1、淡水品种鱼类: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罗非鱼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

、鲤鱼、武昌鱼

[武昌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鲤科,鲂属。]

(团头鲂)、白鲳鱼、胡子鲶等。

2、海水品种鱼类:主要经济鱼类有金昌鱼、黄鳍鲷(黄脚立)、真鲷(加吉鱼)、篮子鱼(泥蜢)、丁公鱼

[丁公又名花身鸡鱼,学名Therapon jarbua (或 Terapon jarbua),英名Crescent-banded grunter 或Thornfish,属于科或鸡鱼科 (Teraponidae)。]

(沙鼓头)、鲻鱼(白目鱼)、金钱鱼(金鼓)、多鳞鱚鱼(沙锥鱼)等。

二、混养鱼类的习性与投放密度

1、鱼类的生活习性

(1)滤食性鱼类有:鲢鱼、鳙鱼等,以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藻类)为生长营养。

(2)草食性

[草食性,在动物学上,草食性是指主要吃植物,而不吃肉类的动物。]

鱼类有:草鱼、武昌鱼等,以水生高等植物为生长营养,包括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黄丝草、聚草、大茨藻等草类。

(3)肉食性

[肉食性动物是指主要吃肉类的动物。]

鱼类有:金昌鱼、黄鳍鲷、真鲷、丁公鱼、多鳞鱚鱼等,以螺蛳、蚌类、小虾、小鱼等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营养。

(4)杂食性

[杂食性也叫“泛食性”。]

鱼类有:罗非鱼、鲫鱼、鲤鱼、白鲳鱼、胡子鲶、篮子鱼、鲻鱼、金钱鱼等,主要营养以摄食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浮游植物(藻类)、小虾、小型软体动物、植物碎屑、养殖动物死尸及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摄食各种人工饲料(包括花生麸、米糠、豆粕、菜粕等)及家畜、家禽的粪便等。

2、投放密度

土塘虾苗投放以每亩3万尾左右的密度进行养殖,虾苗经过养殖15天后开始投放鱼苗,依据所在不同水域(咸水、咸淡水及淡水养殖区域)、池塘(地膜池、土池)及地区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合该地区的鱼类品种进行鱼虾混养。罗非鱼可耐盐度在10‰左右的咸淡水中养殖。

(1)滤食性鱼类投放为50--100尾/亩,鱼苗投放规格大概7--10cm左右。

(2)草食性鱼类投放为50--100尾/亩,鱼苗投放规格大概7--10cm左右。

(3)肉食性鱼类投放为100--200尾/亩,鱼苗投放规格大概4--6cm左右。

(4)杂食性鱼类投放为150--300尾/亩,鱼苗投放规格大概3--8cm左右。

三、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罗氏沼虾+鱼的混养

白虾+罗虾混养的益处与互补平衡关系:罗氏沼虾病害少,较为活跃,其频繁的附肢运动能够产生微水流,可破坏细菌滋生繁殖的载体--塘底污泥,减少病菌对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及传播。混养投苗密度总和为6万尾/亩左右,比例由1:1至10:1不等,以养殖品种“主+次”确定比例,建议搭配投放比例为3:1至5:1左右。

虾+虾+鱼(白虾+罗虾+鱼)生态混养模式:搭配罗非鱼、鲗鱼等经济鱼类进行混养,鱼投放密度大概为200—1000条/亩。合理的搭配混养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种物链间的互补关系、降低养殖风险,不失为一种值得转型的优质模式。

来源丨水产热点(Shuichanredian)

作者丨虾佬梁东列(微信号weixin1385557)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