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扇贝死亡原因和预防措施


  1、死亡原因

1.1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密度过大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养殖户片面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多数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法,每层网笼放苗100-120粒,甚至更高。目前扇贝[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的养殖方法大多采用垂下式,水体交换能力差,大量的排泄物[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不能及时扩散,沉积在养殖筏周围的海底,并发生腐烂,产生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如H2S)。当风浪增大时,这些有害物质泛起,毒害扇贝。另一方面,养殖密度过高致使饵料生物骤减,扇贝因缺乏饵料,抗病能力和抵御环境恶化能力下降,导致扇贝大量死亡。
1.2风浪影响浙江海区[海区是指海洋的一定区域。]多台风,且集中在8-10月份,此时扇贝缺少足丝。由于风浪的冲击,扇贝在笼内滚动、碰撞,并且相互绞合,导致受伤、死亡。
1.3繁殖的影响由于目前扇贝苗种大多出自于人工育苗厂,出苗期早,在海区生长时间长,到8、9月份性腺可以发育成熟,进人秋季繁殖期,此时用于生长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减少,所以扇贝的体质比较差。当浙江海区出现“秋老虎[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天气时(指秋季反常的气温骤然变化),浅海区的水温变化大,导致扇贝大量死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性腺发育好的较大个体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偏高。
1.4海区污染由于城市污水[即城市地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的排放以及码头、船只倾倒物的增多,使海区日益污染,有些养殖区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低,且有大量油污,使水质恶化,扇贝的死亡率较高。

2、预防措施

2.l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养殖前要根据海区流速、水体透明度、饵料生物数量,以及苗种质量、养殖水平等条件而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规格1cm的苗种以每层笼放养60粒为宜,苗种长到2-3cm时,及时分苗,每层放养20粒;并设计合理的养殖布局,保持笼间距60-80cm。
2.2加强养成管理养殖期间(特别是台风季节)要定期检查养殖设施的安全性;及时清除浮泥和网笼、贝壳上的附着生物,充分利用水体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和饵料生物。
2.3及时调节养殖水层平时养殖水层可控制在3m左右。在夏季高温期、台风季节及夏秋水体温差较大的时节,将同笼下沉1-2m,并紧固附石,或移至水较深的外区养殖。
2.4实行贝藻间养、轮养,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扇贝的生长环境;而扇贝的排泄物有可提供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间,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