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稻田: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养鱼[养鱼的鱼缸最好是长方形或是圆形的,不规则形或是三角形的鱼缸不要采用,养鱼的鱼缸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水平面的位置最好不要超过一般人心脏的高度,因为从中医学角度讲,人的心脏属火,鱼缸有水,水克火于人不利。]中鱼病防治和日常管理工作有着重要关系,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在鱼病易发季节,加强预防,出现病害及时治疗,要做好清田消毒、鱼种和饲料消毒、水质调节和药物的预防等工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以下关于稻田养鱼法,稻田养鱼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巍。]的知识。
稻田养鱼法
稻鱼分体可控式防渗节水养鱼技术,能够协调好稻、鱼共生期间出现的诸多矛盾,为鱼类创造一个安全、适宜的生长环境。该技术具有节水、省水、蓄水、保水的优点,简便易行,适应性广,设施使用寿命长。不仅可养殖各种淡水鱼,还可养殖黄鳝、混鳅、龙虾、鳖、蟹等多种水产品[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并能起到抗旱、防涝、防逃、防敌害,延长鱼的生长期,改造低产田,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可显着提高稻鱼混养的经济效益。
养鱼稻田的田埂,是由水泥预制板[预制板就是早期建筑当中用的楼板。]砌成的防渗防逃围堰[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构成。围堰内又分为水稻种植区和防渗可控式养鱼沟两部分。
围堰用水泥预制板在田埂上砌成,堰高50~70厘米,入土部分20~30厘米。墙的内表面用水泥砂灰抹平、压光。堰墙厚4~5厘米,上有“T”字型檐,檐边离墙8厘米左右。为了便于机械进入稻田作业,在围堰的一侧设有3米宽的机道口。机道口为活动式板墙,可从围堰上拆下。活动板墙底座要高出田面15厘米,且要坚固,经得住机械的重压。
种植区占稻田总面积的90%左右。区内每隔3~5米设1条小鱼沟,并与养鱼沟的鱼道口相通。小鱼沟的宽和深各为25厘米左右。
两个种植区之间为养鱼沟。养鱼沟的一端抵达围堰,另一端与围堰留有3米宽的空隙,以便于机械进行田间作业。沟壁为水泥预制板结构,内表面和沟底用水泥砂灰抹平、压光。鱼沟壁高1~1.5米,池壁上部高出田面20厘米,厚5厘米左右,沟宽为1~2米。池壁上每隔3~5米开一鱼道口,鱼道口底部在低于田面25厘米处,与种植区的小鱼沟相通,且深度保持一致,以便种植区排水和鱼进出养鱼沟。鱼道口设有闸门,可以人为地控制鱼或水进出养鱼沟。这样,种植区和养鱼沟便成了两个相对**而又紧密联系的单位,养鱼便可不受泡田、和田、插秧、施肥、喷药、收割的影响,可以进行提前或延后养殖。平时水稻如需施肥和喷药,可将鱼随水排入养鱼沟内暂养。
在稻麦两熟区,许多地势低洼的田块,开挖养鱼沟的土可抬高田面,有利于排涝。同时麦田里的丰产沟与养鱼沟相通,有利于拦截地表径流,为养鱼贮蓄大量的水源,起到田间小水库的作用。此外,还可在养鱼沟上加盖塑料棚,在低温期进行增温养殖。
进排水口一般设置在稻田的对角线处,而且都要设立拦鱼装置,以防逃鱼和敌害进入。
水泥预制板可以自己预制,也可委托厂家预制。水泥与砂子、石子的比例一般为1∶10左右,板厚4厘米,大小为0.3~0.5平方米。建板墙前要对墙基进行处理,土质松软的要夯实,或铺1层砖石作地基,然后用水泥板垒墙,垒完1层要停1~2个小时后再垒,使缝间水泥有一个凝固的过程。垒好后5~7天,便可进行粉刷、压光,以增加稳固性和防渗能力。
从目前来看,适于稻田养殖的品种为黄鳝、泥鳅、龙虾、鳖和蟹等,另外可以适当搭配一些草、鲢、鲤、鲫鱼。
新养鱼沟要先用水浸泡1星期,然后将水排出,再注入新水,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方可养鱼。
为了给鱼类创造一个安静、隐蔽的生活环境,可在养殖沟内设置鱼巢。鱼巢可用瓦片、石片、预制板等制成,板间形成3厘米左右的空隙,这样既利于黄鳝、龙虾等*居水产品栖息,又便于捕获。另外,在沟内种植一些水葫芦、水浮莲等浮水植物占鱼沟面积的1/3,既可为鱼类提供饵料又能净化水质。
对于不善于钻泥打洞的水产品,可直接用干池法捕捉。对黄鳝等善于钻泥打洞的水产品,可采用笼捕、网捕与干池法相结合的方法捕捞。具体方法是,在水稻收获前10天,将田间的水排入养鱼沟内,关闭鱼道口闸门。这时稻田内只有小鱼沟内有水,在沟内张网、布笼,就可将潜入种植区内的水产品捕出,然后放入养鱼沟内养殖。出售时,抽干养鱼沟的水即可全部收获。
稻田养鱼疾病防治
稻田养鱼疾病防治三大项如下:
1、全田泼洒药物。用90%晶体敌百虫每方水体0.5克可杀灭锚头鳋、中华鳋、三代虫等,用硫酸铜每方水0.5克,硫酸亚铁0.2可,可杀灭车轮虫病,也可用专杀车轮虫的灭虫药杀之。
2、投药饵。如预防肠炎,每100公斤鱼用大蒜头0.5公斤,先捣碎加盐4两,拌麦麸、面粉投喂,也可用铁苋菜、水辣蓼做成药饵,每100公斤鱼用干药0.5公斤,先把药磨成粉与面粉混合后用热水调成糊,拌在切成短草或浮萍上晾干投喂,每天1次,每3天为一疗程。
3、生态防病。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态条件。鱼病发生和发展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条件好,适合鱼生存,病原体处**状态。若环境差,会降低鱼的病能力,病原体趁机侵袭,使鱼生病。如草鱼喜欢清水,花白鲢喜欢肥水,草鱼在肥水中容易生病,我们进行混养要掌握好鱼的共同条件,使草鱼、花白鲢都能适应环境,这就需要用生态防病方法解决。由于科技进步,用于改善鱼水体环境的微生物剂不断出现,如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菌种EM、利生素、芽孢杆菌等,可作为水质净化剂,起降低水中氨氮、调节水质作用。通过调节,使水质达到混养鱼良好的共同条件,有效预防鱼病发生。
稻田养鱼应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指导思想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