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 ...]向五触手幼体**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l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附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uzhuo,指较小的物体黏着在较大的物体上。]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两种不同物质接触部分间的相互吸引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骨片(spicule)在海绵动物常称骨针。]散落。镜检[镜检是显微镜检查的简称。]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鼠尾藻,学名Sargassum thunbergii,隶属于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类抗菌素[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