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胚胎刚孵出的幼体[ ...]称溞状幼体(用“Z”表示)。溞状幼体期需蜕皮5次,分5期,环境条件不适或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量不足、质不佳时也有延期情况发生,然后,发育成大眼幼体(用“M”表示)。大眼幼体一期,蜕一次皮变成幼蟹。完成整个幼体发育共需蜕皮**6次。在水温26~29℃时,约需23~24天发育成幼蟹。
1.溞状幼体
刚孵出的幼体很小,其貌似水溞,故称溞状幼体。其身体略呈三角形,分头**[头**:节肢动物门的虾、蟹、蜘蛛、蝎、鲎等,**与头部愈合一起,一般无明显界限,称为头**。]和腹部[人的腹部是骨盆和**之间的身体部分。]。头**具额棘、背棘各一根,较长;侧棘1对较短。腹部各节具棘。口器及消化道出现,开始摄食,尾节的后缘棘有辅助摄食的功能。营浮游[浮游,词语,意为:在水面上漂浮移动、漫游。]生活,具强的趋光性,喜**于光线较强的地方。颚足[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动物**的前3对分节附肢,特称为颚足。]的羽状刚毛[刚毛是哺*类动物的硬毛,以及其他动物体上所生的硬的毛状物。]为主要的浮游**,头**的棘刺也有增强浮游的作用。颚足的羽状刚毛数量随着幼体发育而增多。可根据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等特征来鉴别各期溞状幼体。
2.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由第Ⅴ期溞状幼体蜕皮**而来,也称之为“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着生于很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外而得名。
大眼幼体分头**和腹部,体呈淡**或粉红色且透明。身体背腹较扁,外形开始近似成体,惟其腹部尚未弯贴在下方。其全长约3.55毫米,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长2.1毫米,头胸甲宽1.75毫米,腹长1.53毫米。头**背棘和侧棘均已退化消失,头**后缘拉长呈大角1对。眼柄伸长。触角2对即第一、二触角。口器发育已趋完善,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组成。额棘尖锐,长于第一触角而短于第二触角。5对步足发达并具刚毛,其构造与成体也很相似,也由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掌节、指节[指节 人体部位名。]等7节组成。第一步足指节呈钳状,称螯足,适于捕食;第二至第四对步足指节呈爪状,为爬行的主要**;第五对步足指节较扁,但尚未具游泳功能。
腹部狭长,共7节,尾叉消失,仅第五腹节后侧缘保留指向后方的刺1根。具5对发达的游泳**——腹肢,其外肢均生有刚毛,内肢具有弧状小刺3根。
大眼幼体为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的过渡类型。幼体的形态既能适应于水中迅速游泳,又能适应底栖爬行。食性以肉食为主,杂食为辅,喜食贝、虾、鱼等碎肉,性凶猛,能捕食比其本身还大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在饵料不足时,常会互相残食。在游泳中或静止时,都能用螯足主动捕捉食物。
3.幼蟹
大眼幼体索饵洄游到岸边后,经一次脱壳,腹部弯贴在头胸甲腹面,即**为第一期幼蟹。幼蟹的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头胸甲长约2.8毫米、宽3.6毫米,需再经多只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才逐渐长成成蟹。
幼蟹喜栖息在河口或内湾,营底栖生活,能爬善游,涨潮时觅食,退潮时*居。幼蟹长大后,才离开岸边水草地带向深处移动。幼蟹的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与水温、盐度、饵料等环境因素有关。适于幼蟹生长的温度为18~31.5℃,最适水温为30℃左右,盐度以15‰~20‰为宜。当生长条件适宜、饵料丰富、生长就快,蜕壳频率也高,蜕壳后体形增幅也大;反之则生长慢。幼蟹生长历时约4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