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

价格逐渐走高及河蟹行情跌宕起伏的影响,小龙虾的养殖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洪湖地区作为河蟹的传统养殖区,养殖户从刚开始的河蟹塘见到小龙虾就得杀并且是不计后果、不计成本的杀;到2011年左右开始有部分养殖户不杀小龙虾,早投喂、早起捕,达到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再到2013年左右部分河蟹塘开始有意补充小龙虾种,提高小龙虾产量,降低养殖风险,正式形成河蟹小龙虾混养

[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

的养殖热潮。当前本地区河蟹、小龙虾混养虽然火爆,但仍面临不少制约河蟹、小龙虾混养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种质退化导致商品虾规格偏小、密度不可控导致高温期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火爆的河蟹小龙虾混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水质问题频发、白斑症

[白斑症又称为白蚀症,是一种原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

**病横行等。

作为一线服务人员,下面就本地区河蟹、小龙虾混养模式的现状及常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溶氧

本地区大多为湖区改造开挖的老池塘,道路条件差,电力设施滞后,大部分池塘无法供应三相电。硬件设施不足,养殖条件差,溶氧成为虾蟹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以前大多数池塘增氧全靠换水,随着水源条件的不断恶化及“增氧增产”理念的不断推广、普及,养殖户对溶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建议:

1、能装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的尽可能

[尽可能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大致是穷尽行得通。]

装增氧机,保证足够的开机时间,提高增氧机的利用率,避免池塘长期缺氧。

2、加强水草管理,高温期定期开沟、“打头”,开沟尽可能的宽,高温期保持水草覆盖率在30%—40%即可,保持水体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银行到期偿付债务的能力。]

,减少池塘底部缺氧。

3、池塘面积过大、电力跟不上的池塘可考虑分区种草和配合柴油机池塘内抽循环水来保持水体流动性。

图1水草过密,水体流动性差

图2“打头”、开沟,保证水体流动性

图3高温期缺氧上网布的小龙虾

二、合理投喂,提高生长速度

本区小龙虾苗种大多为蟹塘自生或一年放种多年采收,自繁自育密度不可控、种质退化,长势慢。养殖户大多通过吃食量来判断池塘小龙虾和河蟹的数量,以池塘无明显残饵、水不浑浊、无明显夹草现象为判断标准,往往容易出现判断不准导致前期投喂不足影响前期小龙虾、河蟹的生长和存活率。

建议:

1、早期适当肥水,保证水草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培养饵料生物来弥补前期的投喂不足。

2、设置饵料台,定时、定点投喂,以便准确观察吃食情况,做到足量投喂,保证营养。

3、适当增加投喂次数,一般以早晚各一次,早上30%晚上70%为好,利用小龙虾、河蟹摄食习性的差异满足各自的摄食需求,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

图4设置食台,以便准确观察吃食情况

图5没吃完的剩料

三、白斑症**病的防控

近年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和养殖条件的不断恶化,小龙虾、河蟹混养的病害高发,白斑症**病尤为严重,发病时间逐年提前,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增加。经公司研究所检测发病、未发病的小龙虾基本都带毒,河蟹部分带毒,加之密度不可控、池塘增氧设施跟不上使得小龙虾河蟹混养病害损失更是雪上加霜。

建议:

1、早投喂、早起捕,降低池塘密度;

2、足量投喂,提前内服营养保健产品增强体质;

3、定期改底、解毒、补肥维持水体稳定,防水质突变诱发病害;

4、加大增氧力度,防缺氧诱发病害。

图6发病龙虾空肠、头胸甲内膜脱落

图7小龙虾白斑症**检测结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