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因为对虾[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偷死病(副溶血弧菌[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性菌。],早期死亡综合征)的出现,使得我国海水对虾养殖遭受了重创。从2010年到2016年,仅六年时间,总体产量就下降了30%。一旦得了这种怪病,整塘对虾就没救了。更让人恼火的是,生病以后,对虾一点症状都没有就**摸摸地死去了。那么对虾偷死病的原因是什么?对虾“偷死病”预防怎么做呢?

对虾“偷死病”的原因

  

1、细菌感染偷死

  对虾弧菌感染后,体表分布大量黑点,肠道[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色素细胞扩散、变红;肝脏先出现红色,偷死为零星死亡,后期则为大量死亡。

对虾偷死病的原因,对虾偷死病预防

  

2、**形成的偷死

  肝胰腺[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细小**和白斑**同样会造成偷死。对虾感染**,首先是因为弧菌感染或者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对虾体质下降,对虾体内**爆发,才造成了偷死。

  

3、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形成的偷死

  池塘底部出现死虾现象,死虾肌肉白浊,同时伴有脱壳不完整的、断须等现象。高密度养殖池塘常见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晚上底层缺氧。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管理不善,有机物积累过多,当然也是投喂管理不善,残饵及粪便过多。②氨氮偏高,**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高。③水质管理不善。对虾出现鳃肿、黄鳃、黑鳃等,造成对虾生理性缺氧,从而导致偷死。

  从壳的软、硬来判断偷死情况,可以分为三点:

  ①硬壳死虾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

  ②软壳死虾通常是在虾大量脱壳时塘底缺氧,水质、底质恶化或因气候突变等情况下,虾急性脱壳而引起的。

  ③硬壳死虾和软壳死虾都有,通常是脱壳不遂引起的。

  

4、对虾肝胰腺、肠道病变导致偷死

  对虾肝胰腺出现病变通常是因为养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肝胰脏。水质、底质管理不善,有害菌大量繁殖;其次过程中营养补充不到位,微生素、矿物质没有及时补充到位,导致对虾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池塘有害物质,比如藻毒素[毒素(英语:Toxin),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poison),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例如蓖麻毒蛋白。]等不断积累。导致对虾肝胰腺发生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慢慢肠道也开始发生病变,出现白便等肠道病害。从而出现偷死。

对虾“偷死病”的预防

  要预防对虾偷死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全程的管理。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苗种选择。不要选择低质量的苗种,尤其是放使用过抗生素育的苗,肝胰腺及肠道已经受到了伤害。后期管理中会非常困难。

  ②水质管理。养殖就是解决污染,增加池塘的自净能力,解决毒素残留问题。毒素(尤其是藻毒素,比如蓝藻毒素等)会影响对虾的肝胰腺、肠道健康,从而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

  好的水质有三个标准:A、适应虾生长(无毒素残留);B、水质稳定(当然是相对稳定);C、充足的溶氧(溶氧充足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水质不能光看是否是好藻,还要看水质是否稳定。

  ③底质管理。塘底是南美白对虾主要活动区域,吃喝拉撒都在这里,所以做好底质管理非常重要。很多寄生虫(纤毛虫)感染、**酸盐等指标超标、缺氧、硫化氢产生、毒素积累,都与底质管理不善有关。要做好定期改底,同时也需要合理使用底改产品。底质中也含有很多毒素,需要解决毒素问题。防止因为毒素积累过多,引起肝胰腺、肠道中毒,造成偷死。

  ④定期做好消毒。养殖过程中好定期消毒,可以选择**性小的蛭弧菌、聚维酮碘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数量,尤其是副溶血弧菌。细菌数量过多有可能会导致对虾发病

  ⑤保肝护肠。肝胰腺的保护需要从放苗就开始,全程都需要做好保肝工作。保肝的主要工作是减少肝胰腺中毒和细菌感染,要做到这点首先是提高对虾体质,保证对虾肝胰腺、肠道的健康。尤其是在对虾转肝期的时候,一定要让对虾肝胰腺发育完全。

  对虾偷死病的原因,对虾偷死病预防就是以上的内容了,由于本病造成的危害很大,所以养殖户一定要做好预防,及时发现治疗。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