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养殖规模的急速扩张,小龙虾主产区大规模暴发性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学科首席科学家曾令兵博士2015年对不同地区病虾所做检测均发现虾体大量携带白斑
[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
[**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然而在天然封闭水体中抽检的小龙虾未发现**,基本确定小龙虾发病是**感染
[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引起的传染病。]并发细菌性疾病造成的。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顾泽茂教授在不同时段分别对小龙虾**进行检测,在5-7月份发现大量病虾携带白斑**及柠檬酸杆菌。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总结,认为造成小龙虾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白斑**感染引起的一系列死亡现象。
白斑**主要对虾体的造血组织、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组织、血细胞、鳃等系统进行破坏。发病初期病虾活力差,白天不怕光在池塘边缓慢爬行,或进入地笼即出现死亡;尾部肌肉白浊,先死大虾,后死中虾、小虾,头胸甲
[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与腹节甲壳易被掀开而不粘连真皮,内脏积水严重。
【病原】
白斑综合征**(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是线头**科(Nimaviridae)、白斑**属(Whispovirus)的唯一成员。WSSV为有囊膜的杆状**,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0~150纳米,长270~290纳米,双链DAN**。
【主要症状】
病虾活力低下,螯足及附肢无力,无法支撑身体(图1),大多分布于养殖池塘边浅水区;头胸甲易剥离(图2),部分头胸甲处有黄白色斑点(图3、4);解剖可见肝胰腺颜色淡黄(图3),胃肠道无食物,一些病虾有黑鳃症状;部分尾部肌肉发红(图4)或者呈现白浊样。
【流行情况】
世界上所有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及克氏原螯虾均是WSSV的宿主,大部分蟹类也对WSSV敏感。该**可通过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感染对虾,台风或梅雨季节引起气温剧烈下降常引起该病暴发。患病的小龙虾最大的特点是先死大虾,后死中虾,再死小虾,且发病快、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强、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
据丁正峰等对江苏省的邵伯湖、白马湖、盱眙、禄口等地的调查,5-7月份养殖的小龙虾体内均能检测到该**,WSSV检出率为30%~52%,死亡率约为30%~50%。
小龙虾WSSV发病快,传染性强可能与患病死亡的小龙虾被其他未患病的虾残食有关,通过食物链或自相残食进入宿主消化道是WSSV的主要感染或传播途径。且该病常并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而使死亡量增加。
【防治方法】
1、提早投苗,提早收获,待疾病暴发时大虾基本收获完毕。
2、养殖池塘种好水草,改善水质,保持水质稳定,注重水体增氧。
3、稳定水体缓冲能力,提高水体总碱度、硬度。
4、在4月底至5月底适时投喂抗**
[**(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中草药如“三黄散”或“酵母多糖”,以提高小龙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能大大降低发病率。
5、对于发病小龙虾养殖池塘可选择第一天全池泼洒“二**氯”,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或“季铵盐络合碘”,第三天全池泼洒“大黄末”;外用药物时同时口服“三黄散”和“水产复合**”5~7天,并发细菌性疾病时口服“5%恩诺沙星粉”3~5天。
【注意事项】
1、确诊患**病时不得使用强****物如强氯精、漂**、生石灰等。
2、饲养活动应以避免小龙虾产生应激为原则。
【实践总结】
小龙虾白斑**其实并不可怕,没有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上那么高的死亡率,通过外部环境调控和内服抗**用药能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正大水产(湖北)有限公司郭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