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疾病的防治也成为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现就把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知识介绍给大家。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

㈠**性疾病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

1、斑点叉尾鮰**病

病原[病原,指病因。]:斑点叉尾鮰**病(CCVD)

病状[病状,指疾病表现出来的症象。]: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高温季节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单从药物治疗该病很难,故应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改善水质,保持好水体的透明度,对于池塘养殖常用益生活水素和肥水宝调水,每月用PV-菌毒嘉消毒水体,同时每月用润生康拌料投喂,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对**的抵抗力。治疗:抗毒嘉拌料内服,连用[◎ 连用 liányòng[use together;use in succession;go consecutively] 连起来使用“个”和“俩”不能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

2、斑点叉尾鮰白点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病鱼游动缓慢,吃食下降,有浅**的腹水产生,此病一般与其它细菌性疾病并发。鱼体表的白色小点形成之前类似于红色血泡,血泡破裂后形成皮肤溃疡状白色小点,往往会被疑为由单孢子虫导致。此病容易在天气变化(尤其高温季节下雨后发生)。该病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点的可能会更高些。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治疗:鱼虾毒克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一般这个病可以到有效的控制。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水产灭毒精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病。

3、腐皮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继发真菌感染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该病一般发生在3-4月份,水温超过25度会很快。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施必康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连用次,内服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在初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4、细菌肠炎

病原:细菌引起

病状:病鱼*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液体外流,基本停止摄食。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内服选用精品肠鳃灵,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同时外用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两天。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戊二醛消毒处理,或水产灭毒精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如:嘉菌敌一号。

㈣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嘉虫清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用嘉虫清和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内服嘉虫灭,同时使用外用杀虫药物:全以及相关产品。

4、车轮虫

病原:车轮虫以及小车轮虫

病症:主要寄生于斑点叉尾鮰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斑点叉尾鮰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粘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病鱼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摩擦。一般不会导致大批死亡。流行高峰为春夏季及秋季,尤其在暴雨季节,养殖水受地表水污染时易导致车轮虫感染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治疗:嘉虫清连用两次全池泼洒,严重时可以同时内服嘉虫灭。

5、指环虫

病原:指环虫

症状:该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危害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粘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有一点血色,有的往往感染真菌。一般每尾鱼鳃部上寄生着几十个,多的达上百个不等。病鱼呼吸困难,游泳缓慢,鳃盖难以闭合,后窒息而死。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嘉虫清全池泼洒,连用2次,中间间隔2天。内服嘉虫灭,连用5至7天。

6、孢子虫

病原:粘孢子虫

症状:粘孢子虫主要是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及鳍条,形成胞囊。病情愈发展,胞囊愈大,数量愈多,皮肤表面糜烂、发白。病鱼日渐消瘦。变黑,活动迟缓,体表产生较多粘液。鱼苗受害比成鱼严重,严重时发病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该病根据症状和镜检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小瓜虫病区别。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预防:在放养网箱周围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杀灭藏在网箱青苔中的部分黏孢子虫及虫卵,起到预防的效果。斑点叉尾鮰疾病的治疗:嘉虫灭内服,外用全或嘉虫清消毒。

斑点叉尾鮰疾病的防治本文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降低养殖风险,才能提高养殖效益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