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文蛤又称为蛤蜊、花蛤,别名华哥、丽文蛤、蚶仔(hān-zǎi)、粉蛲(fěn-náo),白仔,是属于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贝类,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为蛤中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誉,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之一。
一、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选择
文蛤具有随着生长而逐渐向低潮[低潮,不高兴,其意是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低落、停滞的阶段,现收藏于汉语词语字典之中。]区或潮下带浅水区移动的习性,表现出个体大小不同分布潮区不同的特点。养殖潮区太高,干露时间长,索饵时间短,生长就慢;中下潮区和低潮区干露时间短,索饵时间长,生长比较快。因此,应选择风浪较小,潮流[“潮流”的定义就是流行趋势的动向,引申意思是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畅通,生物饵料丰富,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为沙质或沙泥质,含沙率60%~80%,滩面[- ...]平坦宽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的中、低潮海区建场。
二、养殖场建造
1.滩面整理
新建场地[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应将场内杂物外移及平整滩面。老场地应进行场地翻耕[使用犁等农具将土垡铲起、松碎并翻转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具体做法:大潮低潮位时组织人力使用铲或锄头,顺向潮流方向,将表层1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15厘米底质翻起,利用潮汐变化使底质得到有效冲刷,视底质淤积情况,一般翻耕1次,若底质淤积严重,可翻耕2次~3次。
2.围网[围网作业是根据捕捞对象集群的特性,利用长带形或一囊两翼的网具包围鱼群,采用围捕或结合围张、围拖等方式,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网囊,从而达到捕捞目的。]设置
(1)围建防逃设施严密围建养殖场地是保证养殖过程中文蛤不流失的关键。一般养殖场地围双层网,内层网目2.5厘米,外层网目4厘米。围建场地的木桩有两种规格:一种长约1.5米~2.0米,直径6厘米~8厘米,用于扶持网片[网片是用于煤矿护顶、隧道、桥梁建设、路基网筋、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另一种长40厘米,直径3.0厘米~4.5厘米的短桩,用于固定埋下的网片及场地内拉线[1/ 表面意思是指在空间中不同的两个点之间拉一条现实存在的线,如电力上,在两个电线杆之间拉线,然后将电线固定;如木匠在木头上拉线(做记号),是为了保持木材加工后的平直;电脑绘画中,采用一定工具,定义两个点,就可以在两点之间拉线,很快的完成直线或线段的绘画;有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尾部会释放有色烟雾,通常在天空中留下一条白线,我们也称之为拉线。]打桩。
(2)埋网方法沿预定场地边缘挖深25厘米~30厘米的沟,将网的边连绳索拉直放入沟内,每隔0.8米沿沟内绳索打入一短桩固定,将网拉直埋上沙土,此时网高出滩面0.7米~1.2米,用长桩在网的两边以"人"字形错开并斜插入沙滩中50厘米~60厘米,桩距1.5米。用穿过网片的绳索以"∞"字结缠紧在长桩上维持与网片相同的高度,从一端看,木桩与网片形成"个"字型。斜插长木桩的目的,是避免在大量藤壶附着后,长桩上的藤壶与网片在风浪作用下磨擦,造成断绳、裂网的现象。这种埋网法还能有效地避免因台风、风浪袭击而引起的文蛤大量流失。
(3)养殖场地拉线文蛤具有迁移的习性,常靠自身分泌物形成粘液带,随着潮流沿退潮方向移动。场地拉线的作用就是借以"割断"形成的粘液带,阻止文蛤因移动而向围网边大量集群。拉线的方法:在场地内垂直于潮流方向平行打短桩,以"井"字形拉线,线距滩面3厘米~5厘米。场地内拉线后,文蛤大部分集中在线下、桩下、网边,整个养殖场地内的文蛤分布相对均衡,而不拉线的场地,则有大量的文蛤密集在低潮位的围网边,这种情况不利于文蛤摄食、呼吸,有碍于文蛤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文蛤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