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高、转换饲料、转栏等应激,及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对猪增生[细胞有丝**活跃而致组织或**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性肠炎[肠炎是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报道逐渐增多,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猪增生性肠炎怎样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发病原因
1.混群或转群;
2.天气应激,如热应激或天气突然变化等;
3.疾病的暴发往往发生于上市后剩余的猪群;
4.后备母猪适应期,或转入**群后不久,这种传播可能发生于经产母猪到后备猪或后备猪到经产猪。
猪增生性肠炎症状表现
猪增生性肠炎的潜伏期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急性型:较为少见。多发于4-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2.慢性型: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精神沉郁或昏睡;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背毛粗刚、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复。
3.亚临床型: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怎样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
可选择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其中一种抗生素拌料,每吨饲料用量1公斤,连用7天。其他药物如维吉尼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巴氧、氟氯喹酮等,都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交替使用恩诺沙星[恩诺沙星又名乙基环丙沙星、恩氟沙星。]注射液和*酸环丙沙星[环丙沙星为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广谱抗菌活性,杀菌效果好,几乎对所有细菌的抗菌活性均较诺氟沙星及依诺沙星强2~4倍,对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链球菌、军团菌、金**葡萄球菌具有抗菌作用。]注射液,恩诺沙星每公斤体重2.5毫克,*酸环丙沙星每公斤体重2.5-5毫克,后海*注射,每天2次,连续3-4天;同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泰乐菌素和阿莫西林粉,连用5-7天,既能猪增生性肠炎,对继发性细菌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能调节酸碱平衡,增加抵抗力。饲喂治疗量的抗菌素直至症状消失,然后降至预防量。
猪增生性肠炎预防措施
管理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反应。断脐、接种、打耳号时,要严格消毒。引种时必须隔离观察10周,隔离期内每月使用敏感药物7-10天。选用季胺盐类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和含碘消毒剂,每周对猪舍环境和用具进行1次全面消毒。
2、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配方为食盐350克、小苏打250克、氯化钾[氯化钾,化学式KCl,无色立方晶体,常为长柱状。]150克、白糖2千克、常用水100千克),以利于增加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3、针对发病猪隔离治疗。
4、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猪只,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复合维生素注射液4——5毫升,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猪群疫情一般可得以迅速控制并平息。猪群中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猪不会表现临床症状;出现临床症状的猪95%以上可以康复。
药物预防:
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阶段性使用治疗量(脉冲给药)替米考星防治本病。
(1)抗**I号粉+复方替米先锋,混合后按每袋500千克拌料,连用7天。
(2)泰乐菌素+654-2,按推荐剂量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天。
(3)氟苯尼考注射液+长效土霉素,混合后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2天一次,连用3次。
(4)每天供给充足的饮水或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小苏打2.5克、氯化钾1.5克、无水葡萄糖20克,添加到1000毫升水中),以防止脱水。
猪增生性肠炎怎样防治,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的这里了。 后建议大家积极补充全面的液体维生素、优质益生菌,对修复肠道黏膜,促进食欲,调节肠菌平衡,恢复健康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