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形容词 医学上指病症次于急性 如:亚急性中毒,亚急性湿疹 ...])、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心内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炎(arthritis)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猪丹毒是怎么引起的,猪丹毒好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方法。

猪丹毒是怎么引起的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猪的内心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

猪丹毒是怎么引起的,猪丹毒方法

  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1%氢**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盛。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以突然暴发为主,死亡率高。常见精神不振,体温持续42-43℃,虚弱、卧地、不食,有时呕吐、结膜充血。后期出现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病程3-4d,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2、亚急性疹块型的病情较轻,发病后1—2d,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褪色。疹块突出皮肤2~3ram,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升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3、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型,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剖检变化

  1、急性型:皮肤上有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或弥漫性红色。脾肿大,充血,为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暗红色,皮质部有出血点。肺瘀血红肿。胃及十二指肠充血,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有小出血点。关节液增加。

  2、亚急性型:在皮肤上见有菱形,方形或圆形红色疹块。内脏病变较急性轻。

  3、慢性型: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黏稠,呈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慢性心内膜炎为溃疡性或呈椰菜花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

猪丹毒好治疗方法

  预防

  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注意**或驱除蚊、蝇和鼠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用消毒液消毒。

  2、加强饮水消毒和管理,防止病从口入,特别是使用自然水和浅表水的养殖户,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区域也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包括冲栏用水。

  3、注意饲料的清洁和卫生,确保饲料无丹毒污染,平时尽量不用湿料。

  4、加强舍内卫生的清理,减少冲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出现高温高湿。

  5、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

  6、注意病猪和病死猪的处理,防止传播病原。

  7、高危地区适当增加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类药物的保健。

  8、提高警惕,平时仔细巡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9、对猪场的**或养户中大猪突然出现发烧、减料等症状的,可直接肌注青霉素400万单位/头做治疗性诊断。

  10、**接种:在高发区域及高发季节时,在肉猪断奶后接**丹毒弱毒冻干苗或灭活苗,间隔一个月再接种一次。

  预防注射[预防注射(inoculation)亦称“免疫, 通过对个体的态度稍加攻击来提高他对更猛烈攻击抵抗力的方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奎尔提出。]的注意事项:

  ①一般来说仔猪在1~2月龄时必须进行第一次预防注射,3月龄后再注射一次。

  ②**应每隔6个月预防注射一次,但配种后两周以内的母猪,妊娠末期的母猪及哺*期的母猪暂不注射。

  ③由于本菌苗为活菌制剂,因此,在接种前3天和接种后7天内,应避免在饲料内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给猪只注射抗生素。

  治疗措施

  1、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例可用青霉素治疗,一天两次,连续三天。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一次性治疗,覆盖48小时,之后也可再来一次。

  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每10公斤体重1ml(300,000iu/ml);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g/吨青霉素V,连续10~14天。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还可以在大范围爆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2、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应采用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如非急性发病,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小时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

  如果病猪数目较多,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可先采用饮水用药,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200g/吨或四环素500g/吨。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爆发时作预防性投药。

  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8周龄一次,好10~12周龄再来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

  猪丹毒是怎么引起的,猪丹毒好治疗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猪丹毒发生后,应立即对全群猪测温度,病猪则需要隔离治疗,死猪要求深埋或是焚烧无害化处理,防治病菌再传染。与病猪同群没有发病的,要及时注射**,在**的选择上要偏向于反应时间段的类型。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