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绦虫[绦虫,拼音(tāochóng)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21.9456米)。]病是由某些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水乡多有此病发生。该病能够对鸭造成**影响,对雏鸭危害更为严重。那么,养殖户们该如何做好鸭绦虫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鸭绦虫病病原

剑带绦虫[大型个体,体长1000-1200毫米,最大宽度7毫米,共有1000-2000个节片。]和膜壳绦虫虫体都较大,长10—30厘米之间,剑带绦虫宽达12毫米,膜壳绦虫宽2—5毫米。虫体*白色,有一个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一个颈节;几十个体节(孕节)。

鸭绦虫病的预防措施

鸭绦虫病症状

虫体头节深入肠粘膜下,可造成肠炎、消化紊乱;寄生多时可阻塞肠道,引起肠破裂;大量夺取患鸭营养;代谢产物可引起鸭中毒症状。可见病鸭消化紊乱,便秘腹泻交替,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有时还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歪颈仰头、麻痹痉挛等。病程1—5天,常死于恶病质[恶病质(cachexia)亦称恶液质。]

鸭绦虫病防治

雏鸭与成鸭分开饲养,3月龄内雏鸭好实行舍饲,特别是不应到不流动、小而浅的死水域去放牧。因为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剑水蚤的滋生。

每年对鸭群定期进行两次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后。

平时发现虫体,随时驱虫。驱虫办法如下:

氢溴酸槟榔碱,配成0.1%的水溶液,1次灌服,每千克体重用药1毫克~2毫克。

槟榔100克,石榴皮[石榴皮,中药名。]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煎成800毫升。内服剂量:20日龄雏鸭1毫升,30日龄~40日龄雏鸭1.5毫升~2毫升,成鸭3毫升~4毫升,拌料服,连喂2次,1日1次。

南瓜子[南瓜子,中药名。],煮沸脱脂打成细粉,按雏鸭5克~10克、成鸭10克~20克拌料喂服。

鸭群驱虫前,应限食12小时,投药时间宜在清晨进行,鸭粪应收集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散播病原。

鸭绦虫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养殖户们可以参考上述内容进行防治。如果养殖户们还有疑问或者其他相关问题,可以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文章,或者到问答栏目进行提问。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