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猪场有很多,可是有的效益好,有的却效益低迷,并且猪的发展受阻。他们的技术和喂养方法并没有差别,其实重要的一点是,生产力[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的问题。
生产力低下,是国内大多养猪场共同存在的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疫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与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环境因素[ ISO14001:2004标准3.6条款对“环境因素”作出了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共同所致。
其中,如果各项防疫措施都得到落实,只要诊断及时,投药正确,并结合**应用,疫病往往能在短期内被扭转和控制。而环境因素是建场投资与策划的步所定,一旦定局则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环境投入不合理,令环境恶劣,导致猪体抗病力与免疫力低下,恰恰为疫病的不定期暴发埋下了危机,并随时可能给养殖安全施加风险。若后期强行改造完善[完善, 解释为完备美好;无缺损;使趋于完美和增加在完成的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则需付出数以倍计的资金代价,且效果往往不如一体化设计的理想和实用。
养猪业是一个永无落日的行业,但是否能改变现时所持的养殖观念,完善环境因素,实施养猪福利策略,对今后的成败实属关键。
完善环境,沼气池建造十分必要。污水经池内厌氧发酵[厌氧发酵是指废弃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稳定化,同时伴有甲烷和CO2产生的变化,液化阶段主要是发酵细菌起作用,包括纤维素分解菌和蛋白质水解菌。],将病菌**灭活,从而切断猪场自身的循环感染链条。此外,更大的获益是为日后猪场冬天供暖具备能源自给的可能。
完善环境,也需加强栏舍周边与道路的硬底化建设。其目的是为避免日后产品销售时外来车辆及人员带来的外源性[外源性指一切非本体的因素,即来源自外部而能对本体发生作用的因素。]病菌**被植入坭层,成为疫源。有一个道理更需明确,外源**毒所致的疫病,由于本场猪群缺乏适应性经历,往往比场内原发性疫病更加凶险,治疗与控制难度加大,损失程度更不好预料。
完善环境,养殖栏舍建造务求做到冬暖夏凉及高度合理。极端天气时可采取强制性机械式的夏季降温与冬季供暖,创造适宜的养殖气候,再配合上述中排污与环境建设的完善,生产能力将得到一个层级的跨越。
一组数据显示,在各环节都得到优化的前提下,如果公猪的**质量得到保证,在减少母猪空怀率的情况下,有极大可能将母猪每胎产活仔增加1-2头,哺*期至断奶期间每头仔猪增加体重1000克,保育期提升5%的育成率,育肥全期平均每日再增加50-100克日增重,药费支出每头猪可压缩10元以下。
综观上述,各业主对养殖环境的态度,将会直接关乎事业发展的深入与进程,势必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
另外,敬业心态也不能忽视。在时下看来,其实规模养殖场与规范养殖的各方面要求都存在天壤之别。从规模化养殖迈向规范化养殖,需投入的人力财力都可能会令业主始料不及,所经历的进程更是漫长而艰巨,业界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