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养猪业[《养猪业》,英国电影,Tracy-Louise Ward导演,Robert Kennedy Jr.、Tracy-Louise Ward主演。]面临的头疼问题之一。如果说动物疫病影响的是经营者的效益,那么环保问题则已关系到养猪业能否在某些地区继续生存,环保已是多年来全世界养猪业共同关注的难题。
我国养猪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养猪继续增加,废水排放跟随增加,而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不受危害、自然生态平衡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越来越有限,技术与成本可行的猪场废水处理[废水处理(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与回收利用的模式(工艺)还不足以应对各种类型的养猪场废水处理。养猪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出现在规模化[规模化是指事物的规模大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的养殖场,规模小而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城镇扩大、工业发展和水源的紧张,猪场越来越难找“立足之地”。为此,本文侧重分析几点当前养猪业环保的突出问题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值得重视的养猪环保动态
这里主要提及三方面问题:
(1)污染物的其他有害成分,紧跟传统有机物、氮和磷之后而受关注的是,重金属(如铜、锌、砷制剂)、兽药、消毒药物、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二氮)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病原体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些紧随其后的因素也应当引起重视。
(2)旧场搬迁或新建场的环保措施问题。随着城镇扩大、工业发展和人居扩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猪场**关闭或迁出,当前规模化养殖业[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普遍向农村或山区转移。就养猪环保问题关心的倾向来看,当前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水源保护区附近等敏感地带的环境保护,而较少关注经济相对落后、或暂时算是偏远的地区的养猪生态效应。事实上,如果猪场只是“照搬”,即搬迁之后养殖规模、布局和末端处理保持现状而没有科学地改善与规范,那经过若干年之后,这些目前看来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到时生态环境势必也将每况愈下。如果只是污染物从城内向城外转移,那规模化养殖业污染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3)随着部分猪饲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采用分段式饲养或先清粪后冲洗之后,引起了废水排放量与水质的一定变化。为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类型的场或生产线的废水排放量与水质进行重新测算,以便对新养猪系统排污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以及为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准确的依据,避免因套用传统数据而带来设计上的误差和资源的浪费。
养猪业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这里主要讲几点大的措施:
(1)综合管理。在经济发展家,行业本身倾向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投入经费有限,过分依赖末端治理,在环保监督跟不上或有机可乘时,运行过程容易产生偷工减料,因此必须考虑综合治理措施,即从多环节入手,加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源头的管理。从长远来看,解决猪场废水污染问题需要依赖综合措施,例如,调整饲养规模、合理选点规划、配套相应土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冲洗办法和加强废弃物[化学术语中的废弃物是指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管理等。如果能从正反两方面对现有猪场上述各环节措施的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必然有助于引导、发展或制订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养猪业。
(2)区域或农场养分平衡措施。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动物排泄总是必然的。任何地区的环境容量都有限,需根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来确定养殖规模、布局与生产方式,以及废弃物的消纳措施。在欧美国家的规模化养殖业中,已开始改变过去只重视废弃物末端处理的做法,而现在从政策法规上,根据养殖项目的养分排泄量(主要是氮和磷)、当地的环境容量以及利用养分的配套设施来审核养殖规模。现在国内已经有些地方开始启用类似的条例。
有必要综合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资料,提出适度养猪规模下,猪场粪便、废水的排泄量及其养分含量、养分损失,以及待处理或消纳的养分量,初步提出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一定面积的配套土地及其土地利用方式。
(3)环保治理措施。根据预测,发展家的养猪业将继续大增长,在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单靠养分平衡(还田)措施,显然无法应对继续增加的养猪环保压力。因此,养猪业废弃物的末端治理必不可少。
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猪场投资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多数运行不善。有必要对现有猪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艺和运行现状做出评估,主要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总结出能正常运转的工艺模式、管理经验、投资与运行费成本,及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需要针对的国情,例如生产工艺、人工、农业运作模式、环保政策、环境管理、行业管理、养猪市场、肥料政策等综合考虑,评价、寻找合适的工艺和管理办法。
(4)政策与管理措施。尽管过去20年,我国在畜牧业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科研、技术示范、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诸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管理。近几年,我国在畜禽卫生防疫措施、品种改良与品种保护、生态示范县建设、畜产品安全、兽药使用、农村沼气工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与养猪环保直接相关的除环保法规外,其他支持性政策或条例少,或者换行力度不够。例如**或非**组织的培训计划、鼓励使用畜禽粪便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有利于防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养猪场科学合理选点规划布局规范、严格的建场审批制度、严格的监督程序等。今后需要改变以往在养猪业环保上侧重惩罚性管制,而加强源头建设性引导与管理,这样也可以减轻监管的强度。根据地区环境容量,探讨规模化养猪业的适度规模与布局、经营与组织办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三项配套措施。上述欠缺的根源还是在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或者因人力与资金不足,资源有限,引起条例及监督力度不够。这里也反映急需培养一大批该领域的人才,壮大研究、和管理队伍,以满足发展需要。
总结国内外养殖小区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建设的经验,针对小区规模、畜种结构以及与养殖配套的种植结构、养殖经济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粪便废水处理利用的管理条例)、疫病防控措施、基层技术服务、生产原料供应(饲料及添加剂、**、兽药)、商品上市渠道、小区农户组织与协调、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可行的养殖小区标准化模式,阐明模式的结构、特点和组织管理机制,后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类型养殖小区的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