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患旋毛线虫养殖户不必再发愁,这里有旋毛线虫的全面解析,帮助养殖户轻松治理旋毛线虫。
本病是旋毛线虫的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除猪感染外,犬、猫、鼠、兔、狼、狐狸等也可感染,还可感染人。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旋毛虫[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的成虫和幼虫阶段,都寄生在同一个体上。但是虫体的发育和继代,需要更换宿主。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里,也称为肠旋毛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0~4.O毫米。虫体前细后粗,生殖**为单管型。雄虫无交合刺,雌虫*门位于食道部**。雌虫于感染后第5~10天开始产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横纹肌中生长,逐渐蜷缩成螺旋状,称为肌旋毛虫。由肌旋毛虫的机械性的和代谢产物的**,周围形成包囊[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某些原生动物可以包囊化,身体外面分泌胶质形成包囊,代谢率降低,包囊随风分布。],约于感染后一个月内完全形成。包囊形成后6~7个月就开始钙化,但幼虫在钙化的包囊内仍能存活很久,可保持感染能力数年,甚至25年之久。
宿主吃了有肌旋毛虫的鼠类或其他宿主肉屑,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发育成长,经48小时可变成性成熟的肠旋毛虫,雄虫交配后死亡,受精后的雌虫可生活25~45天,产完幼虫后死亡。
2临床症状
猪自然感染本病,多不现症状,仅在宰后检验时发现。
3病理变化
生前仅凭临床症状不易诊断。主要在屠宰时检查发现,才能确诊。常用的检验方法,取膈肌左右角各一块,先用肉眼观察肌纤维内是否有小白点样病灶,并剪下24个似米粒大小的肉块,并列夹在两片玻璃板中,将肉块压薄后,低倍显微镜检查,可见带包囊或尚未形成包囊的幼虫。
4诊断
4.1根据临床症状不能做出诊断,确诊需进行膈肌中的虫体检查或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诊断。
4.2实验室诊断
目前生前诊断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免疫吸附疗法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试验。
5防治
加强猪屠宰检疫工作。屠宰检疫发现本病时,应将肉尸及其内脏等一律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屠宰场[概念 屠宰场,就是大规模有效率地**家畜的地方。]地和一切工具、用具等。大力扑灭饲养场、屠宰场内的鼠类。提倡熟食,勿吃各种生肉或半生不熟的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