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在猪类中,产过仔的任何年龄的雌性猪被称为母猪。]产后[产后指的是孕妇分娩以后的一段时间。]热亦称母猪产褥热,即母猪产后1到3天,因子宫[子宫是人体部位名,位于骨盆腔**,在膀胱与直肠之间。]感染引起高热。在兽医临床上较为多见,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常会导致病猪久卧不食,极易继发*房[*房位于哺*动物躯干的上腹部,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特指人类女性的*房。]炎,严重的还会导致*房化脓性破溃。以下详细介绍母猪产后热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如何防治母猪产后热:
母猪产后热症状
对于能繁猪场来说,母猪产后热可以说是生产过程中始终无法回避的课题。它多发生于母猪产仔后1~3天之内,也有产仔后一周内发病的,但均以高温为主要临诊症状表现。
如果这时兽医能及时发展,立即用药进行有效治疗的话,通常是可以的。但是,若母猪一旦得过这个病,常会在下次产仔时再次发生。并且,由于该病常造成母猪产奶量急剧下降,便会母病及子,会严重影响仔猪[仔猪piglet;pigling小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仔猪死亡,给养猪户带来比较大的损失。
临床症状
通常母猪发病,体温会升高,呼吸急促,畏寒颤栗;这时候,它几乎不食,粪便呈球形、较硬;拒绝仔猪哺*,*房呈红色,触诊*房肿胀;*道有臭味、脓性分泌物流出等。
若是仔细的兽医,会发现母猪在产后第二天采食量减少,耳尖有点热等非正常状况。特别是母猪分娩时,再有难产过程,并且该母猪上次产仔之后有过发热、不食的症状和用药康复的历史。这基本可以初步判定病情。
病因分析
动物得病,中医角度,无非是机体受风、寒、暑、湿、燥、火六*之气而生。母猪产仔之后处于"气血耗损,正气不支,极易外感六邪"之时,尤以早春季节,气温咋暖还寒,尤其夜间,温度骤然降低,春寒之气侵袭,外感引发伏邪,邪气侵害太阳经致使母猪出现畏寒颤栗之症;粪便呈较硬球形说明母猪阳明经亦有损伤。
若再遇到猪舍[猪舍是饲养猪群的建筑物。]污秽不洁,结合母猪拒绝仔猪哺*、*房呈红色、肿胀,母猪躲避触诊检查,*道有臭味、脓性分泌物流出等症状,通常判断在分娩过程中受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造成*房炎、子宫内膜炎、*道炎等病症。
如何防治母猪产后热
治疗措施
首先,要清洁卫生、全舍消毒、人工保温[保温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节能技术措施,可以使热量的散发传导速度减慢。]。让养殖户立即清理母猪舍内粪便,清理卫生,用碘制剂全舍消毒,猪舍外围消毒,每日一次,连续五天。若是冬天,再增加保温设施,为母猪人工取暖。
其次要清洗子宫。用0.1%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冲洗子宫,冲洗后肌注垂体后叶素20万单位,20min后,用20ml注射用水稀释青链霉素各200万注入子宫,连续2日。
再次,就是要使用敏感抗生素,杀菌消炎。肌注头孢喹肟注射液、并配伍解热镇痛药使用,连用5d。
后,辅助中药进行调理。可以用三黄汤加减:大黄、黄芩、栀子、黄芪、石膏、桂枝、葛根、柴胡、甘草等,水煎,放至室温,加入葡萄糖适量灌服,连用5d。
预防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母猪的营养和环境管理。给母猪日粮中有充足、搭配合理的营养供给,保证饲料质量。适当通风保温,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避免寒热等外邪侵袭。
其次要搞好猪舍卫生。母猪产仔前15d将猪舍彻底清理干净,用、低毒类可以带猪使用的消毒剂进行全舍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以防生产过程中母猪被感染。
后就是药物预防。由于母猪产后热具有复发性,所以对患过该病的母猪要进行药物预防,可以预防本病发生。
以上就是母猪产后热症状,如何防治母猪产后热的具体内容,母猪产后热属六经病,病势较快,与母猪病史、体质,气候变化,圈舍保温、散热、通风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故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杜绝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