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猪饲料里加什么药防病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村养猪在育肥猪饲料当中长期添加哪些药物来预防疾病(养猪常见疾病与用药)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农村养猪在育肥猪饲料当中长期添加哪些药物来预防疾病
一般农村家庭养猪是不会喂药防病的,而且养殖数量少,管理简单,猪也没什么病。另外农村养猪经常投喂青饲料,青饲料富含氨基酸,维生素,这些营养也有利猪提高抗病能力。
冬季养猪应加什么药?
冬季养猪不一定非要用药啊,不过需要注意:
(1)整修猪舍。开放式猪舍应搭建塑料保温棚,封堵窗户及多余的通风口,在门口挂上棉帘、草帘。
(2)清洁环境。勤打扫舍内粪便,加强通风,降低舍内湿度,减少有害气体。
(3)提高温度。用热风炉、煤炉、暖气等设备提供热源,提高舍温。适当增加饲养密度,靠猪群自身温度的散发来提高舍温(适用于育肥猪)。对初生仔猪,使用供暖设备和加热设备保持产房温度在22~25℃,保育箱温度应为33~35℃。使用煤炭燃料供暖,应避免一**碳中毒。
(4)饲喂营养完善的高品质日粮。应尽量饲喂干粉料,或采用温热水拌料饲喂,有条件的应提供清洁的温水供猪饮用。夜间还应增喂夜食。
猪饲料里除了加抗生素还可以加什么预防猪生病
加一些微生物型的饲料添加剂,可以育肥增重防止拉稀流行**冒等。
哪些饲料药物添加剂是允许使用的?
根据农业部16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饲料药物添加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农业部批准的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时间添加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其产品批准文号为“药添字”。第二类是农业部批准的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并规定疗程,仅是通过混饲给药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其产品批准文号为“兽药字”。第一类饲料药物添加剂有33种,其中可在猪饲料中长时间使用的有氨苯胂酸(阿散酸)、洛克沙胂、杆菌肽锌、***预混剂(富乐旺)、维吉尼亚霉素(速大肥)、喹乙醇(禁用于体重未超过35千克的猪)、阿美拉霉素(效美素)、盐霉素钠(优素精、赛可喜)、硫酸黏杆菌素(抗敌素)、牛至油(诺必达)、土霉素钙、吉他霉素、金霉素、恩拉霉素。在使用药物添加剂时,应在饲料标签上标明,同时要注意停药期。
生猪饲料添加剂有哪些种类
生猪饲料添加剂的种类有:
(一) 氨基酸 添加于日粮中氨基酸,主要是植物性饲料中最缺少的,而生猪生长又必需的氨基酸。
(二) 维生素:作为添加剂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等。
(三)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日粮中的添加量极小,每吨饲料量中只有几克。因此,应特别注意配合均匀。微量元素多是以盐的形式作为添加剂的。如硫酸铜、碳酸钴、**锰、硫酸锌、**铁、碘化钾等。微量元素种类很多,常用作添加剂的有铁、钴、铜、锌、钳、锰、碘、硒等。
(四) 抗生素:常用的有土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吉他霉素等。
(五) 激素:以激素添加剂的有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甲状腺素等。
(六) 驱虫保健剂:为了消灭体内寄生虫病。
(七) 抗**剂:常用的有乙氧基喹淋。
以上信息均由凡特施特从事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预混料等研发与生产多年的经验总结而成。
暴雨过后饲喂什么猪饲料可以预防疾病?
最好是饲喂一些中草药饲料,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病菌滋生,例如宝积家的猪饲料里面有15%成分是中草药
防猪病用什么药好?
药物防治也是一样,不可能一种药什么病都防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针对你要预防的病,合理用药。
猪瘟用什么药?
猪瘟是由猪瘟**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猪瘟**属黄**科、瘟**属。 本**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O或pH>11.O可灭活;对**、氯仿、 β-丙烯内脂敏感;能被2%氢**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无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惟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食欲减退,偶尔呕吐。嗜睡、挤堆。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皮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显著。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稀粪。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小猪病死率可达100%。 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多年来一些地区散发一种所谓“无名高热”症,经研究证明多为猪瘟。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受胎率低、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身性出血、淤血,尤以(耳根、颈部、胸腹下、四肢内侧)皮肤、淋巴结、喉头、膀胱、肾、回盲处明显。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稍突出表面的出血性 梗死,为猪瘟特征**变,但一般不常见,仅50%~70%病例出现梗死病变。常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边出血显著,杂有贫血变化,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多见于颌下、颈部和腹腔淋巴结。 慢性型:主要为坏死性肠炎,一般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面,颜色黑褐,**凹陷。通常无出血及炎**变。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仔猪常见胸腺萎缩,肋软骨连接处外生骨疣。 5 诊断 5.1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过**物酶联中和试验(NPLA)、荧光抗体**中和试验(FA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鉴定:采病猪**组织经冰冻切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验,或细胞培养分离**,结合免疫荧光或过**物酶法检测**。以单**抗体确诊鉴定。 血清学试验:过**物酶联中和试验、荧光抗体**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用于鉴定病原应采扁桃体(最合适的样品)、(咽、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远端回肠、活病畜血液(经EDTA抗凝)。上述样品置冷藏条件下(但不能冻结)尽快送至实验室。 用于血清学试验应采疑似康复畜、母猪生下的疑似先天感染仔猪及被监测猪的血清样品。 5.3 鉴别诊断 应与非洲猪瘟(临床不能区分,须采样送检)、牛**性腹泻**感染、沙门氏菌病、猪丹毒、急性型巴氏杆菌病、其他**性脑脊髓炎、链球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香豆素中毒等病区别。 6 防治 本病尚无治疗方法。感染猪须扑杀、动物尸体应销毁。在猪瘟流行的地区,使用猪瘟弱毒**能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但却不能有效地消灭猪瘟。在无猪瘟或进行猪瘟根除计划的地区,应禁止使用猪瘟**免疫。 6.1 预防 猪场应贯彻自繁自养的方针,建立种公猪及种母猪血清监督系统和有效的生猪认证及记录系统,并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建立有效的联系,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检疫工作应特别抓住屠宰场和生猪的市场、收购、运输、仓库以及病猪肉品的处理等环节。泔水等应煮沸消毒后喂猪。严禁将猪瘟病猪或污染**的物品带进猪场。 在猪瘟流行地区可采用猪瘟兔化弱毒**,或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免疫接种。 6.2 处理 发生猪瘟的地区或猪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猪数、死亡数、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疫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发布**令,对疫区实行**,控制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流动。 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并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场地、猪舍、用具;污水、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健康猪一律采用猪瘟**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二联苗或三联苗。 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上、下游地区传染情况。对疫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监督。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经过1个潜伏期的观察,并经彻底消毒,可报请原发布**令的**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