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和什么渔比较像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有点像泥鳅,又有点像鳗鱼,脊椎有刺,花斑嘴尖,在河沟钓到的。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有点像泥鳅,又有点像鳗鱼,脊椎有刺,花斑嘴尖,在河沟钓到的。

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辐鳍鱼纲,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的一种,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鱼。拉丁文学名:Mastacembelus armatus。

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

此鱼性情温驯,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虾类和附着硅藻为食,习惯栖息于干净而有石头的溪流中,经常藏匿在石缝或洞*中,喜欢成双结队觅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有点像泥鳅,又有点像鳗鱼,脊椎有刺,花斑嘴尖,在河沟钓到的。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及海南岛和**省在南方分布很广。

成年鱼体长30-50厘米,质量200-500克。此鱼肉细坚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隔水蒸或开汤都很好吃。

这是什么鱼,像泥鳅一样的!

问题图的鱼是:泥鳅鱼。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关于泥鳅的介绍:

概述: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

品种:

(1)青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红尾巴的鱼是什么鱼,在陕西河里,长像泥鳅

按照题主的描述可能是红尾副鳅。

红尾副鳅,鱼类,属鲤形目,鳅科,副鳅属。分布于汉江支流源流以及堵河、长江支流沿渡河,金沙江、南盘江、渭河水系等。小型鱼,体长一般为10~17cm,底栖生活,喜欢在流水冲刷的石*环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当洪水来到时就会游出来觅食被洪水带来的饵料。平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湾活动。

背鳍Ⅲ~8~9;臀鳍Ⅱ~5;腹鳍Ⅰ~6;胸鳍Ⅰ~9。脊椎骨4十42一44。体长为体高的7.8~8.8倍,为头长的4.7~5.6倍,为尾柄长的4.7~5.4倍。为尾柄高的10.0~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5倍,为眼径的7.5~10.0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

体细长,前段呈圆形,尾柄侧扁。吻锥形。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中等长。鳃孔小。侧线完全。尾柄的上、下缘有发达的皮褶棱。背鳍小,胸鳍位置低,椭圆形,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臀鳍小,尾鳍圆形,**微凹入。

背部呈灰褐色,杂有一规则的斑纹,体侧黄褐色,有15~17条深褐色条纹,在体后段的较前段的条纹更明显,腹面浅**,尾鳍鲜红色,其它各鳍浅**。

体前半部*露无鳞,后半部具细鳞。上颌**具一齿状突起。须3对。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47%。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

红尾副鳅平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洄水湾。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上刮取食物。但肠管里食物出现较多的仍是昆虫幼虫(蜉蝣目、襀翅目、鞘翅目等幼虫)。其个体虽小但产区的天然种群数量多,且肉质细嫩,为当地常见的小型食用鱼。

红尾副鳅是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喜集群,常生活在山区溪流,水质清澈、无污染、有砂或石砾的河流中。驯养过程中鱼常**到隐蔽物下,畏光,多在夜间活动。

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tus)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和南盘江水系的上游。其背鳍分枝鳍条数目、前鼻孔的形态、头部斑纹、须的长度和前躯的被鳞程度等特征均表明红尾副鳅已分化为两个亚种。

两个亚种的分布在地理上是相互隔离的:红尾副鳅指名亚种(P.variegatus variegatus)的分布范围限于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而新亚种长鳍副鳅(P.variegatus longidorsalis)则仅分布于南盘江的上游。亚种的分化可能与晚更新世时滇东高原的急剧抬升有关。

跟泥鳅一样的大大的鱼叫什么啊?

鲶鱼
图片http://image.baidu.com/i?wd=%F6%F3%D3%E3&word=%F6%F3%D3%E3&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

请问这个是什么鱼,长的跟泥鳅一样

是正宗的 非洲鱼类

白化 金恐龙 学名 :(多鳍鱼科鱼类现存2属,即多鳍鱼属和芦鳞鱼属。)

下图为 (白化) 塞内加尔多鳍鱼 Polypterus senegalus ,俗称 九角龙,九节龙

可达55厘米,鱼体呈圆柱状,原始体背面为橄榄色,腹部白色,体侧没有斑块或大理石纹,鱼鳍灰色,双颚约略等长,背鳍硬棘8至11枚,臀鳍硬棘11至17枚。属肉食性鱼类。

体延长,稍侧扁。背鳍由一列尖棘状小鳍组成,每1小鳍由1 鳍轴骨支持着,并有一前后扁平的硬鳍条。臀鳍较短,位于体的后下部。胸鳍基部呈肉质叶。腹鳍肉质叶较胸鳍小,距胸鳍较远。尾鳍歪形。体被菱形的厚硬鳞。

栖息于温暖的浅湾和沼泽地带。耐受力强,即使在缺氧条件下也能生存。性凶猛,成鱼主要捕食鱼类。一般在7~9月产卵,卵附着在水草上发育,亲鱼有护卵护仔的习性。幼鱼有外鳃;背、尾鳍相连,特别高大,背鳍分成多数小鳍;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其他属种详见百度百科——多鳍鱼目】

望采纳,谢谢!

像泥鳅可是没有胡须这是什么鱼?

金鱼

这是什么鱼,像泥鳅一样的!

问题图的鱼是:泥鳅鱼。

泥鳅鱼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关于泥鳅的介绍:

概述: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

品种:

(1)青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图示是什么鱼?(嘴尖尖的,背上有刺滑滑的像泥鳅,但比泥鳅长)

要是不是泥鳅的话,那就是刺鳅了。

拓展:

1、简介:

刺鳅是我国一种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因身上有刺形似泥鳅得名。

2、特征介绍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刺鳅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3、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喜欢钻到泥土和石头之间。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4、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图片中长得像泥鳅的鱼是什么鱼?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

这是什么鱼?在河沟钓到的,像鳗鱼,像泥鳅,背有刺,嘴尖!

您描述的很准确,即使没图也能办妥!

刺鳅,俗**鳅,钢鳅。但不是泥鳅一类的,亲缘关系上更加接近于黄鳝

泥鳅和什么渔比较像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