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水花培育成活率低,关键是没有掌握以下技术点



**泥鳅大鳞副泥鳅)的池塘水花[水花也叫水华.]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一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清塘不彻底、敌害[敌害,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í hài,释义是危害某种动物的动物。]生物多、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不稳定发生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以及投喂不当等引起,为提高**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以下分享几点**泥鳅水花培育的技术关键点。

一、清整池塘

清淤,解决底泥还原化、酸化、有机化和毒性化的问题;清塘,消灭野杂鱼、螺类等,**、活化底泥,稳定水质;设置围网,春夏交替时是蝌蚪等敌害生物繁殖期,对水花成活造成致命影响,围网能阻挡敌害生物。


二、放苗及投喂

进水1~2天后及时放苗,放苗密度为每亩60~80万尾,放苗时使用“激活”防止鱼苗[也叫“鱼花”。]应激。适当开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有助于提高成活率。投苗3~4天后开始投喂,此时鱼苗够“老身”,一般100万尾苗投喂1斤开口料(对虾料),少量多餐投喂,为了保证水花有充足适口的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水蛛”),可添加“利饵多”(400~500万尾/包)投喂,培育期间根据水质及鱼苗生长情况,酌情加料。


三、水质调控

水花培育阶段,水位维持在1.5米以上,深水位既保证了水体的稳定性,也可防止气泡病发生。由于泥鳅水花极其娇嫩,容易受到敌害生物的伤害,进水后需重点杀灭蜻蜓稚虫、虫卵及“水蛛”等。塘边水中可放少量枯草,对刚放入的泥鳅水花有保护作用,尤其是高温天气及雨季。放苗前保证酸碱度(pH值)日变化小于0.2,溶解氧日变化小于0.5mg/L。放苗后7~8天后需逐步肥水,定期补充“活力碳”、“利菌多”,配合加水措施,有助于水体的稳定,减少对泥鳅苗的应激,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四、防气泡病

泥鳅苗培育阶段气泡病是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疾病,常见“打转”、“停尸”、“白尾”和“烧尾”和充血等症状,镜检体内、鳍条或鳃丝可见大量气泡,这些都是气泡病的典型症状。如果处理不当,后期继发感染细菌病,造成烂鳃、烂身或烂尾等症状,处理难度加大且易反复,大大降低成活率。此病多发生于换季时节,天气*晴不定,雨后晴天或连续晴天等,此时中午与下午应加大增氧力度,延长开机时间,配合使用“速解安”解毒稳水,增氧曝气。

泥鳅体内有气泡

泥鳅苗充血

五、防虫、少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

春季及秋季车轮虫、指环虫等虫卵萌发,泥鳅苗感染机率高,适时“福地安”、“底虫净”改底、除臭,抑虫、防虫,尽量少杀虫,避免杀虫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平时不用容易造成底脏、底臭的有机肥如鸡粪、鸟粪等肥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