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又是一个雨季,上个月差不多都是*雨天[《*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这可苦了养殖人。鱼是天天吃料天天排,若要等到连续晴天时再泼芽孢[芽孢(endospore)又称内生孢子,是细菌休眠体。]分解,那基本上是使用不下去的,考虑到分解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最好的就是芽孢杆菌,当鱼没有浮头缺氧时,许多人就改在料台附近天天泼芽孢原粉;或是有些人改用了不耗氧的*酸菌、酵素或光合菌,总之水质调节跟上了,即使出现缺氧浮头,鱼都会靠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即使死鱼也是少量,而有的却是浮头时,增氧机开启鱼根本不往增氧机旁边去,那就是水质没调好的原因。水质、底质没有调节好,很容易发生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的有机质没有得到及时分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于喜欢高温、静水的蓝绿藻,很容易成为优势种群[生物学名词,种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的种群。],一旦倒藻[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就容易引起死鱼。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池塘这边是漂着厚厚的一层老化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那边却是天天捞死鱼。
倒藻后,水体的自净能力相应会减弱,更容易出现**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氨氮突然升高;藻类自身富含蛋白质,分解中也会产生氨氮、**酸盐,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容易造成缺氧引发鱼在夜间死亡;有些藻类会引发鱼类中毒死亡,如蓝藻分解产生羟氨或硫化氢,三毛金藻产生的鱼毒素。
水体中的藻类,根据藻类的特点,比如有无鞭毛、假空泡,会在水里形成正态分布,有的喜欢强光,有的喜欢弱光。所以正常的养殖水体,一天中出现颜色变化叫活,就是由于不同藻类的趋光性差异,有时会在养殖水体的表层富集,致使中下层水体的藻类接收的光照变弱,当遇到连续的*雨天,则更容易发生中下层水体中的藻类生长不好,常常引发局部倒藻,引起**酸盐突然升高,偶尔在下风口会闻到较浓的腥嗅味,采底水检查则更加明显。这种由于水质、天气等多重因素,引发的疾病治疗起来容易出现反复,如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大量换水、解毒增加治疗效果和彻底性。
藻类的生长即需要光照,还需要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如氮、磷、钾、钠、镁、钙,微量元素,白天光合作用还需要消耗二**碳,晚上又需要吸收氧气。同是对温度还有要求,大多数藻类温度高时生长繁殖加快。当这些外界条件一旦突变,比如光照不足,营养跟不上,或是温度突降,都有可能引发藻类大批量死亡,我们称之为倒藻。在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就是某种优势种群的藻类生长过盛,养殖水体无法承载,造成营养物跟不上,或是光照不足时引发藻类死亡。
为了防止倒藻,首先要维持养殖水体适当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个人经验不要低于15厘米。当养殖水体透明度过低时,增加水体透明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减少悬浮在水体中的有机质、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有机质可以通过芽孢杆菌分解,而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可以使用净水灵、黑碳晶或水体解毒护水宝快速沉淀;当水体透明度低于40厘米时,此时其营养物质已出现不足,此进应抓住进机赶紧补肥;其次是保持藻类的多样性,可以避免因为由于藻类单一,因为藻类的世代更替引起的倒藻,增加藻类的稳定性,避免倒藻。可以把活藻素、钙镁宝和磷肥少量多次的添加;最后就是保持藻类和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如投料的精养塘,每周定期使用一次芽孢原粉、干酪*杆菌可以保持水色的稳定。
对于已经倒藻,水质混浊,藻类太少引发的鱼天天浮头缺氧,或是表层有一层藻类富集,分开表层水下却极少有藻类的情况,需要重新培藻,首先要补充足够的初级营养物质氮、磷、钾和活藻素,对于一些难以把藻类培育起来的情况,还要补充碳源、干酷*杆菌、钙镁宝。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理,当把缺的补足,藻类才能培育起来,也就是说的把水肥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换水,从附近鱼塘引藻类丰富的表层水,可以快速处理。如果水质发黑、发嗅,**酸盐高,还应加大磷肥的使用量,同时结合底改片改底。
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机物多、轮虫多,藻类少,培育的藻类还不够轮虫消耗,由于缺乏微生物分解,往往水质白浊,老是肥不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用车轮指环杀,按一袋用两亩,把轮虫杀一杀后,然后再补充芽孢杆菌原粉、干酪*杆菌、活藻素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