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螃蟹能否高产?

过去不少人认为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以养蟹为主的养殖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其主要原因是:

  (1)由于池塘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小,河蟹相对密度大,在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时容易自相残食。

  (2)以人工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为主,饵料种类单一,饵料中容易缺乏某些活性物质,造成河蟹不易蜕壳,养成僵蟹,个体小。

  (3)河蟹品质差,肉质烂,含脂量低。据测定,11月份的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江苏阳澄湖蟹平均[平均,一致,统一。]含脂量达20%以上,盐城芦滩养蟹为14.74%,而池塘养殖的成蟹平均含脂量仅3.25%。
  
  确实,池塘小水体养成蟹其难度比大水体大,但高产单位的经验表明,只要根据河蟹的生态要求,人为创造河蟹栖居、蜕壳的环境,改善水质,提供优质、全价的适口饵料,池塘养殖成蟹是可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河北省保定地区水产研究所[研究所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企事业机构。]采用2.5~3亩的池塘,4月份亩放2500只蟹种,蟹种的平均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每只仅3.3克(每公斤300只),采取了综合增产措施,9月底、10月初捕捞,平均亩产205.9公斤,平均出塘规格125.4克/只,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达65.7%。辽宁省营口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10亩池塘,6月底亩放3000只蟹种,蟹种的平均规格每只为13克(每公斤77只),采取改善生态环境、强化投饵、定期泼洒生石灰水、经常换水等综合措施,到9月中下旬捕捞,平均亩产213公斤,平均出塘规格94.5克/只,成活率75.13%。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