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不稳定致泥鳅发病率高达九成,原因在哪,如何处理?


近两年,四大家鱼尤其是草鱼行情低迷、南美白对虾[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养殖风险加大,珠三角部分养殖户看好泥鳅这个品种,形成与南美白对虾轮养的模式。然而,由于开春后天气和水质不稳定,导致今年从3月以来泥鳅发病率高、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量大,从小苗到成品鱼每个阶段都有发生,主要表现为苗期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低、烂鳃、烂身、红点、红嘴和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等,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量每天甚至达100多斤。笔者通过一线处理**,现将近期常见病及有效处理措施总结如下:

一、苗期“开花”成活率低,死亡量大

分析原因

1、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不稳定,变化大;

2、放苗前水浓或大量施肥导致水浓、PH高,放苗后水立即变清;

3、苗种带寄生虫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建议处理措施

1、放苗前使用有机肥(氨基酸藻旺)调出较稳定水,慎用化肥;

2、根据水体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EM菌);

3、定期拿苗带水检测是否寄生寄生虫,有针对性杀虫,杀虫后用“**灵[**灵,片剂。](高碘酸钠),+腐皮烂鳃出血止(中草药)”促进伤口修复。


二、泥鳅肿鳃、烂鳃、烂身病

原因分析

主要受到外界**,如机械损伤、寄生虫、药物、水质变差(如指标偏高等),长时间未处理或发现不及时引发一些病症,天气不好时导致大量死亡。

处理方案

先找到发病原因(如果寄生虫较多,先有针对性杀虫),发现有死亡及时用“**灵+腐皮烂鳃出血止”处理,根据病情连用,烂身比较严重的最好连用。


三、泥鳅红点、红嘴病

分析原因

1、水质变化大,发黑、水浓、青绿色且pH值波动大的塘比较多见;

2、天气变化大,导致返底,水变;

3、患过气泡病后继发感染细菌;

应对措施

1、水质太差的塘建议适当换水,pH高务必降低;

2、镜检鱼体是否有虫,有针对性杀虫;

3、坚持7天用“万能底净”(过一硫酸钾复合盐)改底一次

4、出现大量死亡的塘、或加水后的塘立即用“**灵+出血止+止血烂鳃康(**多西环素、中药提取素、抗**因子等)”控制,根据情况连用。





四、成功处理“泥鳅红点烂身”一例

大鳌三村梁老板听朋友说泥鳅很好养,平时换换水就可以了,于是,在2015年第一次尝试养泥鳅,搭棚养殖10亩地,平均水深1.2米,2015年2月5日放22万苗,结果3月17日出现大量死亡(如图),最高每天死亡超20斤(3000尾左右),主要表现为红点、烂身、烂尾。

3月20日梁老板在微信上联系汇海水产药店,3月21日药店派员去塘头检测水质指标正常,水体发黑、发臭,因正好赶上天气不好(*雨天),所以建议先拌喂“肝胆优乐舒(板蓝根等)+恩诺沙星粉+VK3粉”,天气好时(3月25日)外泼“5瓶特效**灵+6包腐皮烂鳃出血止”,第二天死亡明显减少(5斤左右),隔一天(3月27日)再用一次,继续减少(100多条),直到4月4日每天死亡10来条,此后长期拌喂“金维他(多种维生素)+消食促长酶(多种酶制剂及有益菌类)”恢复体质。




五、泥鳅寄生虫病

危害泥鳅的寄生虫主要有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少量寄生虫不会引起泥鳅大量死亡,但如果长期不处理,繁殖多了容易引发其他病症(烂鳃、烂身、红点等);寄生虫繁殖快与底质好坏、水质稳定有直接关系,所以水体不稳定、底质差的塘经常有大量寄生虫,即使杀了也很快繁殖。

应对措施

1、保持水体稳定,经常补充有益菌(EM菌、*酸菌)维持水体稳定,定期使用**性底改(如:万能底净)改底;

2、定期拿鱼去做镜检,发现虫多时,有针对性杀虫;









1.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2.作者:中山汇海水产药店罗怀远;
3.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号:ncbd0000。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