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肝胰脏的重要性——养蟹要想稳产高产首先要保肝


一、河蟹肝胰脏[胰脏(pancreas):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的功能[功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gōng néng,意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概述

肝胰脏是河蟹体内最大的腺体(或者说功能**),参与体内的消化、贮存、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里产生出某种物质;**中的裂隙逐渐被流动的矿物溶液填满。]促生长物质、解毒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因此肝脏是最大的代谢**,对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结如下:
肝胰脏功能决定着河蟹的产量和规格:
1、河蟹的吃食量看肝脏
2、河蟹对饲料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吸收率。]看肝脏
3、河蟹的抗应激能力看肝脏
4、河蟹的抗病能力看肝脏
5、河蟹的生长速度看肝脏
6、河蟹暂养期间死亡率看肝脏


二、肝胰脏功能详解

1、肝胰脏参与河蟹的消化与吸收
肝胰脏是河蟹体内重要的消化酶[消化酶(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分泌**,河蟹将食物咀嚼后进入胃,在胃的蠕动下和胃酸混合均匀完成初步的软化,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肠道。
正常河蟹肝胰脏会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通过肝管进入肠胃,协助和促进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分解消化,以利于其吸收。
它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及小肽;“脂肪分解酶”能把脂肪分解为单酯酰**和脂肪酸;“糖类分解酶”能把纤维素和淀粉分解为单糖、多糖、寡糖、低聚糖等;
这些小分子营养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被输送到肝脏,进行分解、合成(把消化后的“零件”转化成“螃蟹肉”存储在肝脏中)。
河蟹对饵料的吸收率高不高,第一看饵料的营养构成,第二看肝功能[肝功能检查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也就是分泌的消化酶数量的多少。肝脏越好,分泌的消化酶会越多,吸收率会越高。反之,当肝功能不好时,分泌的消化酶数量减少,对饵料的吸收率降低,不但生长速度会慢,还会增加对水体的污染。

2、贮存功能:
经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都是存储在肝胰脏中的。肝胰脏具有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以保证肝脏的正常的生长和蜕壳时的能量供给以及抗应激物质的合成和分泌;

3、制造和分泌各种促生长物质
生长激素、蜕皮激素、抗应激激素、凝血因子等这些激素,其实肝功能正常的河蟹是可以自身合成和分泌的。若肝功能正常,此类物质无需额外添加;

4、解毒功能
河蟹肝胰脏是重金属离子与有毒物质的主要存储器管,肝胰脏能合成和分泌溶酶体[溶酶体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溶酶体对毒性物质起到吞噬作用,包裹在溶酶体内的毒性物质就无法产生毒害作用,最后溶酶体残体通过细胞外排作用排入肝管腔内,再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5、造血及免疫功能
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来承担的。血细胞(血蓝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肝脏组织的造血功能来完成;

6、影响河蟹的排泄、蜕皮周期、体表色素分泌(蟹体上的黑点及颜色深浅),血浆中的离子转运等。
在生产实践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河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可见,在河蟹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三、哪些情况会损害河蟹肝胰脏功能?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肝?

1、生物性因素
**大量感染往往导致严重的病变,可攻击感染的肝细胞[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极小,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使肝细胞受损,常见的有鳜鱼**感染导致鳜肝脏变白、脆化、肝索或肝小叶末端有出血点。某些细菌引起肝脓肿,常见的有爱德华氏菌感染水生动物导致肝脏受损。某些寄生虫,如肝吸虫、姜片吸虫可累及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2、理化性因素
有200余种药物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肝损伤。

3、营养性因素
单纯营养缺乏不能导致肝病的发生,但可促进肝病的发生、发展。饥饿时,肝糖原等的减少,可降低肝脏解毒功能或增强毒物对肝脏的损害。而随食物摄入的黄曲霉素、**酸盐等,也可促进肝病的发生。

总结如下:
1、放苗后,因为清塘药物残留问题,需要保肝;
2、苗种不太好时的补救措施;
3、使用杀字号产品后:杀虫、杀青苔、杀蓝藻后,毒素都会积累在肝脏里;
4、草脏(水草腐烂)、底质发黑、水质差,水体自净能力差时;
5、应激时:拉草期间、大量换水、天气突变、大缺氧以后;
7、高温期;
8、长期缺料后,会导致肝脏分泌消化酶的量大大降低,这是生物的适应性,需要投喂适量的保肝产品来加速肝功能的恢复;
9、河蟹生病死亡时;

四、肝功能受到损害会有哪些表现?

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功能障碍介绍功能(function)是指组织、**、肢体等的特征性活动,如手的功能是利用工具劳动,下肢的功能是支撑身体和走路,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脑的功能是思维等。]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症。

1、代谢障碍
肝细胞功能障碍主要导致低血糖,肝细胞大量死亡使肝糖原储备明显减少蛋白质代谢障碍,肝细胞的大量死亡和代谢障碍使白蛋白合成减少,产生低蛋白血症。

2、形成腹水
肝脏受损形成腹水的几个原因:①肝细胞脱落或死亡,进入肠道,导致渗透压发生改变,液体漏入腹腔,产生腹水;②门静脉压增高使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增多,产生腹水;③肝功能降低,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进体液漏入腹腔增多;④肝硬化时,肝静脉受挤压发生扭曲、闭塞,继而引起肝窦内压增高,由于肝窦壁通透性高,因而,包括蛋白在内的血浆成分进入肝组织间隙,超过淋巴回流能力,从肝表面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水产动物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疾病发生。

4、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肝细胞对机体内异物或废物解毒后,可将其排出体外,其排泄通路主要是随胆汁流,从粪便排出。由于遗传、嗜肝**、药物及毒物等原因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等任一环节功能障碍时,导致肝内胆汁淤滞,均可产生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具体表现为鱼类体色变黄、肝脏附近的肌肉被染黄、肝的颜色变黄等。

5、凝血功能障碍
大部分凝血因子都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在凝血与抗凝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肝脏受损导致鱼类血液快速凝固或凝固变慢。

6、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很多药物可损害肝细胞,损害的肝细胞也降低了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从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易发生药物中毒。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