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皮[蜕皮,词语,读作“tuì pí”,意思是脱去外皮的现象;表皮脱落。]之前,在原有的外骨骼[外骨骼是一种能够提供对生物柔软内部**进行构型,建筑和保护的坚硬的外部结构。]之下局部地生成新的外皮,剩下的旧皮在蜕皮时被蜕下,而中层的旧皮大部分被机体重新吸收,在新皮变硬前动物[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7个主要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的身体迅速增大。幼龄动物每次蜕皮后身体的增大是很可观的,这种现象随年龄增加而呈减弱的趋势。河蟹的蜕皮过程基本如此。
蜕皮步骤:
1期是动物紧接蜕皮之后,停止进食[进食是动物为了保持体能和生命所进行之有序的摄入营养和能量的过程,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处于休整阶段,此时外骨骼很软,动物不能以肢体[指四肢和躯体,语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支撑自身,附卧在栖息物上;
2期外皮进入矿质化时期,动物逐步能站立,但外骨骼仍较软;
3期是新皮钙化[钙化(calcification) 有机体的组织钙盐的沉着而变硬,例如儿童的骨骼经过钙化变成**的骨骼,又如肺结核的病灶经过钙化而痊愈。]的主要时期。通过逐步恢复进食,外骨骼不断分泌钙化层,肢体的长节和前节可以折弯而不断裂,因为身体含水量[含水量是**实际含水多少的指标,**孔隙中所含的水重量(Gw)与干燥岩土重量(Gs)的比值,重量含水量(Wg);岩土含水的体积(Vw)与包括空隙在内的岩土体积(V)的比值,称为体积含水量(Ww)。]高达85%左右。有A、B两个时段。A段:处于早期钙化中外皮初步变硬,从不进食过渡到逐步进食的时段。是组织快速生长的时期,肢体有轻微弹性。B段:“蜕皮周期”的钙化已完全,钙化层下出现新膜层;随即肢体开始积聚代谢性的物质贮备,但组织的生长会暂告段落;身体含水量降到61%左右。
4期为下次蜕皮作准备的时期。如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皮;代谢性贮备物发生迁移、在外皮上形成缝隙等状态,要经历4个时段才能完成。
5期动物从旧的外骨骼中蜕出,并迅速摄取水分[水分,中医学术语,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等症状。]。周而复始地行进。
新皮的生长:
新皮生成,首先必须使旧皮与皮下组织可以脱离,这过程称为“蜕皮间期”。比如,对虾在发生蜕皮前的几天时间里有出现;此后皮下细胞增多、延长,并分泌构成新皮的表皮和色素层。新旧皮之间出现液体,其中可见到细胞核[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这是裂解旧皮的细胞和细胞核。对旧皮的消化一直继续到全部膜层和大部分钙化层都被破坏后才完成。由此形成的间隙就是“蜕皮间期”,使新旧皮易于分离,这是甲壳动物摆脱旧皮束缚必要的一步。
例如: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