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白底板病病因症状预防治疗技术介绍


  □厦门惠盈动物科技有限公司

  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白底板[底板在科技有四种定义。]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外塘甲鱼养[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业危害[危险灾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笔者根据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整理了此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供业界朋友参考。

  一、病因

  由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引起,**病原[病原,指病因。]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初步认为,**病原为原发**染,细菌**原为继发**染。当出现下列情形时此病易发:(1)投喂不新鲜的饵料,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营养成分单一;(2)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如**酸盐高、氨氮高等;(3)外塘甲鱼吃料量太大使肝脏负担太重排毒不好,形成脂肪肝或肝病变,造血功能严重低下,甚至不能正常造血引起;(4)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及危害

  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份,主要危害外塘幼、成鳖,特别是温室甲鱼出池放养到池塘的发病率较多。

  三、症状

  1.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白色(也有底板呈浊红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呈极度贫血症状;

  2.病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出现厌食、吐食、消化**,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静伏于食台或岸边(即所谓的“爬坡”),极易捕捉。

  3.内部解剖:(1)大部分内脏**均失血,肠炎、结肠炎、肠管充气、空乏无血色发白;(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淤血、糜烂,肠道无食、坏死;(3)肝呈灰黑色或土**,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4)生殖**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

  四、预防

  1.严格检疫:外购甲鱼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采用新威特1ppm+维他新宝1ppm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

  2.温室甲鱼在出外塘前,必须进行预防白底板病,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5克三天为一个疗程能够抑制发病。
3.养殖过程中应注重调理肝脏机能及免疫力的提高,每公斤饲料添加保肝宁[保肝宁主要有西洋蒲公英组成,主要功能是维护肝脏细胞的健康。]+免疫王或甲鱼**各5克。

  五、治疗

  1.对发病的甲鱼需彻底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忌大量换水,采用金碘1.5ppm全池泼洒。

  2.第一天必须减少投饲量,一般减少30%,病重的减少50%,造成投药饵时甲鱼抢食,吃到含药量高的饲料。

  3.每公斤饲料内服清可利8克+福必富5克,连用3~4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