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1、斑点叉尾鮰**性疾病
[病原[病原,指病因。]]:斑点叉尾鮰**病(CCVD)
[病状[病状,指疾病表现出来的症象。]]: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皮肤及鳍基部出血[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流行]: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治疗。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控制投饵量和防止水质恶化。外用药物可以用碘制剂进行浸泡。预防内服药物,可以用三黄粉拌饲料投喂,治疗混合感染可以用**土霉素或氟苯尼考。
2、出血性**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0.2mg/L或二溴海因[人物简介:海因,当代著名诗人、收藏家、艺术评论家。]0.2mg/L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池水。选用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第2-7天用量减半。
3、肠道败血症(ESC)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治疗]:水体消毒,二**氯0.2mg/L或溴氯海因0.2mg/L或三氯异氰脲酸0.3mg/L全池泼洒。同时拌饵内服蒽诺沙星10~15g/kg鱼或恩诺沙星20-50mg/kg鱼,连用5~7天。
4、细菌性烂鳃病(又名柱状病)
[病原]:柱状鳍纤维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30%溴氯海因0.1-0.15ppm全池泼洒。
每公斤鱼用磺胺甲噁唑200mg拌入饵料投喂,或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50~100毫克,连用3~5天。
5、传染性套肠症
[病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病状]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为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病鱼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在退色斑的基础上发生溃疡,并很快着生水霉;腹水,肠腔内充满淡**或含血的粘液。
[流行]该病在自然情况下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
[防治](1)及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低溶氧和恶劣的水环境的**。(2)二**氯0.2mg/L或溴氯海因0.2mg/L或三氯异氰脲酸0.3mg/L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15-20g/kg鱼拌饲料投喂,连喂5-7天;或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第一天用药200mg/kg鱼,第2-7天减半,同时拌入护肝药物以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