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浮肿[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病(Koisleepydisease,KSD)是一种由鲤浮肿**[**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Carpedemavirus,CEV)引起鲤科鱼类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性传染病,该病最早于1970年在日本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锦鲤[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Cyprinidae),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上发现并报道。近年主要在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捷克、奥地利、土耳其等欧洲国家及印度流行,并给当地的鲤鱼[鲤鱼,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养殖造成巨大危害。我国最早由徐立蒲等于2016年在北京顺义一锦鲤养殖场患病锦鲤上发现并报道。2018年,笔者对我国鲤鱼和锦鲤主要养殖区域鲤鱼浮肿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和流行特点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现总结汇报如下:
1、鲤浮肿**是鲤鱼浮肿病的病原
鲤浮肿病(Koisleepydisease,KSD)的病原是鲤鱼浮肿**(CarpEdemaVirus,CEV)。CEV是一种大小为200nm、有囊膜的DNA**,属于痘**科(Poxviridae)。
2、鲤浮肿**病的流行特点
鲤鱼浮肿病主要感染养殖鲤鱼和锦鲤,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同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其它品种的鱼类不会发生该病。该病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播,一个池塘接一个池塘的传染,具有严重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大量死亡。鲤鱼浮肿病发病水温范围比较广,7~28℃均可感染发病,应激条件下,水温5℃时亦有发病的情况。发病时间主要在每年的4~5月份及9~10月份,北方越冬期间的11月份~次年的3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后5~7天达到死亡高峰。不同地区池塘的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不同,在养殖季节,据调查2018年辽宁约5%,河南沿黄河滩地区约20%,四川地区约30%;发病池塘死亡率1%~90%。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无效,改底、增氧等措施能够降低死亡量。
水变、换水、拉网等应激过大,缺氧,水浓、气泡病等是该病的诱发[诱发(yòu fā)由一种(疾病、事件等)导致发生另一种(疾病或事件等)。]因素。继发细菌感染、乱用药物等可加重死亡。
3、临床症状
感染鲤浮肿**,鲤鱼和锦鲤的主要临床症状: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上浮、聚堆游边、“定身昏睡”(图1),眼睛凹陷(图2),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图3),低温期体表[(1).仪表。]和鳃粘液增多(图4),多数病鱼鳃丝局部严重溃烂(图5),个别鱼体表出血,内脏**出血(图6)。北方冬季发病时发病鱼上浮,在水面漫游或停滞,封冰后易“贴冰”,冻死在冰层中。春天化冰后病鱼晴天在下风口上浮、聚堆。观察病鱼体表有灰白色粘液。
图1病鱼上浮、聚堆游边、“定身昏睡”
图2眼睛凹陷
图3病鱼全身浮肿
图4低温期病鱼体表和鳃粘液增多
图5鳃丝局部严重溃烂
图6个别鱼体表出血
4、防控措施
目前鲤浮肿**病在我国呈现较高发病率,但传染源和具体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当前也没有**来预防,因此实际生产中避免该病的诱发因素和发病后控制死亡成为该病的防控关键点。
(1)防诱发发病。养殖季节特别是中后期,适当减少投喂量,控制生长速度。养殖季节过量投喂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发病期注水量以少量多次为主,特别是机井水水温低,一次大量注入机井水是该病的另一个重要诱因。ƒ养殖过程中切忌盲目杀虫和消毒,特别是发病期或已经发病的池塘,避免鲤鱼应激过大,诱发**病。
(2)发病季节提前在饲料中定期添加“LY-生命素”、“营养快线”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鱼体抵抗力,减少**病的发生。
(3)避免传染。发病池池水避免进入其它池塘,避免池塘工具交叉使用;病鱼深埋,不要乱扔。
(4)发病池塘在发病中后期死亡量下降以后,及时用“永乐碘”等**性小的消毒剂,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加重死亡。
来源:利洋水产
作者:雷燕、王涛江、赵文博、唐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