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集团工程中心刘汝鹏、张华军
黄颡鱼苗[也叫“鱼花”。]种培育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环节,每一个养殖细节的忽视都会导致培育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低下,甚至全军覆没。目前黄颡鱼苗种培育的平均成活率在30%左右,较低的苗种培育成活率甚至已经成为制约黄颡鱼产业发展的瓶颈。近两年,华中地区掀起了一股黄颡鱼养殖热潮,对于黄颡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也一直在摸索完善,总结如下。
一、苗种培育池塘建设
培育黄颡鱼苗种的池塘要符合以下要求:
二、苗种培育流程
▲关键环节具体操作
(1)关于放苗时机
黄颡鱼放苗前3~5天应施足粤海有机肥打底,配合磷肥等无机肥,快速培养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轮虫高峰期是下苗最佳时机。若轮虫、小型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出现较晚,可在下塘后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豆浆3-5天。苗种下塘最好在晴天气温较低的清晨、傍晚进行,*天、刮风下雨时不宜放苗,容易导致苗种应激,影响成活率。同时应注意调节黄颡鱼水花运输用水水温,运输用水水温与池水温差低于1℃方可下塘。下塘后可全池泼洒应激高稳C。
(2)适时杀虫
放苗后4-6天,要查看池塘边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状况。
看浮游动物的简易操作方法是:用肉眼观察,晴朗早晨的塘边,浮游生物由于缺氧等原因大量**;或是晚上用手电筒照射固定位置,浮游生物由于趋光会**在一起。如果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枝角类、桡足类,就需要杀掉部分浮游动物,为接下来的驯食做准备。建议使用硫酸铜和敌百虫各8两/亩•米全池泼洒,或者各4两/亩在清晨沿塘边泼洒。
杀虫8小时后,使用有机酸解毒灵进行解毒,用量为3亩*米/瓶
(3)诱食和驯食
一般来说,放苗后10天左右,鱼苗规格为3000尾/斤时开始诱食。使用黄颡鱼粉料化水呈糊状,全池泼洒,每天两次,上午8点和下午5点左右各一次。
诱食持续2-3天后,**+富虾康+黄颡鱼粉料,加适量水调成黏糊状,然后把拌好的饲料捏成食团,进行驯食和投喂,捏团直径约10cm。每个塘均匀放2-3个料篮于池塘边,每个料篮放两个食团。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食团在2-3小时吃完最好。如果在2小时内吃完,则按照目前投喂量增加10%。如果三小时还没吃完,减少投喂量至2-3小时能吃完。
最开始投喂食团时,全塘布点,料投在距岸边1-2m处。
当鱼苗长到1000尾/斤时,逐渐减少所布点数,并拉大点间距,在食台处逐天增加投喂,每天增加的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5-6%。
一般来说,待鱼苗长到400-100尾/斤时,投喂点可以汇至食台。食台位置不要在下风口,同时要考虑便于饲料搬运。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早上8-9点和下午5-6点进行投喂,共投喂两次。
一般来说驯食时间要持续10-15天左右,直到90%以上鱼苗到投料机处集中摄食。
(4)分塘或卖苗
放苗后18-25天,鱼苗规格大约为3-5cm时,需要分塘或者卖苗的养殖户可以进行过塘或卖苗。
分塘前2天停食,前1天,用聚维酮[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高效粘合性的聚合物,主要作为固体制剂湿法制粒的粘合剂。]碘或者二**氯消毒。前4小时左右,全池泼洒应激灵抗应激,再进行拉网,拉网操作按照常规拉鱼操作即可。然后将鱼集中在网箱,计算好规格后出售,或者转到成鱼塘。拉网后,用聚维酮碘再次进行水体消毒。
(5)育苗期间的疾病防治措施
★车轮虫:下塘后遇到连续*雨天气,水质清瘦时,易感染车轮虫。保持池塘中藻类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可有效降低车轮虫爆发几率。当出现车轮虫时,可选择车轮速杀等药品全池泼洒,注意增氧。
★肠炎:内服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中文名称: 氟洛芬;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和五黄***[***,是护肤品中之极品,成分精致、功效强大、效果显著,始终保持着它拥有的高贵和神秘。],一次3-5天,同时用聚维酮碘消毒一次。
★出血病和爆头病:内服氟苯尼考和五黄***,一次3天;内服的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连续两次使用聚维酮碘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