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钢材中的白点拽在钢的纵断面上呈光滑的银白色斑点,在酸洗后的横断面上则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病是根据病鳖体表出现的白色点状病灶[定义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而定名的,是严重危害稚、幼鳖的一种传染病,其流行速度很快,一般在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左右、同一养殖池的鳖多半会被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稚鳖从感染到死亡,仅需几天时间,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致病菌为嗜水产气单胞菌属的种类;其致病因素可能有:①池底垫沙太薄或沙子粗糙,使得稚、幼鳖栖息的环境安全度降低,应激机会增多,幼嫩的体质易受伤感染;②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使得稚、幼鳖活动频繁,增加相互斗咬的机会,易受伤感染;③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恶劣等;此外,稚鳖从产房移至养殖池时,温度由高变低超过2℃以上,也可能导致发病。
1.诊断
患病稚、幼鳖的症状为:背甲、腹部、裙边、四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生有白色凸起的点状病灶;发病严重或快死的病鳖,一般每只体表白点少则3~4个,多的可达8~12个,白点似半球形,微凸,直径为1~2毫米,用解剖针拨动,白点表层为厚膜状,拨开膜层可风,病灶为腐烂性凹陷,内容物为稠状*白色脓汁,有时脓汁中也伴有溶血;解剖观察,肺呈紫黑色病变,口腔上皮糜烂,轻度出血,肝、胰脏和肠壁的血管肿胀,肠内无食物;配合细菌学检查,可确诊。
2.防治
①稚、幼鳖池底需垫10厘米以上的细沙,放养密度每平方米不宜超过30只;②稚鳖开门饵料要新鲜、营养全面;③稚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此时,要保证水质良好,深浅适宜,水温适当;④发病池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用20克高锰酸钾溶解后全池泼洒,保持30分钟后更换新水,再用每立方米60克生石灰泼洒,第二天彻底换水1次,然后转入正常消毒;内服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俗称: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霉素。],每日每100只稚鳖用100毫克,连喂6天,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