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倒池时机及方法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项常用技术,就是将一个池中的幼体[ ...]移入另一个池中,使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和底质得到根本改善。及时把握倒池机会,合理运用倒池技术,能够消除**影响,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质量的关键。

(一)倒池时机

倒池虽然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技术,但在此过程中幼体会有损失、工作量较大,所以不宜过于频繁。但在必须倒池时要注意把握时机。

1.在蚤状幼体基本**为V期的第二天[第一次出品单曲,第一次出品专辑,曹伟今年也忙的不亦乐乎,总算在2011年完成了一个新的开始。]晚上倒池,此时幼体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聚缩虫病严重时用药物加以治疗,用药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2.在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应立即着手倒池。3.在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立即倒池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4.在池水水质变得浑浊黯淡时,取样观察,如幼体缺乏活力,宜尽快倒池。

(二)倒池方法

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正常时间安排在III,IV,V蚤状幼体**后的第二天进行。盐度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两池温度尽可能相近,温差不超过1度。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瓦~2000瓦的碘钨灯[碘钨灯是一种灯,碘钨灯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的特点。],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可用虹吸管吸苗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溢水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出池水位降低至60厘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三)倒池后管理

倒池后要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可按正常量的1.5~2倍,同时施用抗生素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