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养殖常见问题**酸盐中毒处理一例


  广东顺德地区一主养长吻[长吻体*露无鳞,头顶为皮肤所盖,仅枕骨部*露。]鮠池塘,面积8.5亩,水深2米,发病时规格400~450g/尾,密度2700条/亩,套养胭脂鱼[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生长于中国长江水系、卵生动物,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600条/亩。投喂冰鲜鱼为主。
  
  8月3日,上午加水15cm,当天即发现数条长吻鮠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而加水前未见死亡。死鱼无明显疾病症状,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8月4日,死亡100余条[余条 ,1907出生,籍贯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是赤卫队员。],病情开始引起重视。打开全部增氧[ ...]机增氧。
  
  8月5日,死亡400余条,停料。白天全池泼洒“碧水安”(3亩/包)、“速解安”(4亩/包),晚上撒“底加氧”(2亩/包)、“底居安”(4亩/包)解毒、增氧。水质浑浊。
  
  8月6日,死亡3000余条,并开始有少量套养的胭脂鱼死亡。白天全池泼洒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化学式C6H12O6)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125kg、“速解安”(4亩/包)解毒、增氧,晚上继续撒“底加氧”(2亩/包)、“底居安”(4亩/包)。
  
  8月7日,带病鱼到药店检查,发现病鱼吻部、下颌、各鳍基部均微红(见图1~2)。鳃部轻微挂泥,肉眼见**病鱼鳃丝粘液多,粉红色,镜检鳃丝结构较完整,但苍白无血色(见图3)。内脏**未发现明显异常(见图4)。
  
  上午9点30分现场用简易测试盒测水:pH值6.5,**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高达1.6mg/L(矿泉水稀释测定后换算),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0.2mg/L,溶氧4.5mg/L。当天死亡2000余条。白天全池泼洒葡萄糖125kg、维生素C解毒,晚上继续撒“底加氧”、“底居安”。
  
  8月8日死亡1000余条。
  
  8月9日,基本无死亡。现场测水:pH值6.5,**酸盐降至0.1mg/L,氨氮测不出。

 分析:1、投喂冰鲜鱼的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含量高,**酸盐和氨氮含量也往往很高,加水后将底泥冲起,大量有害物质从底部进入水体,造成的鱼躁动不安也会加重返底,使**酸盐浓度更高。另外,加大增氧也会使氨氮转化为**酸盐,使之浓度增高。而池水的pH值又很低,增大了**酸的毒性,导致长吻鮠急性中毒死亡。9日**酸盐突然大幅下降、停止死亡可能与连续多天停止投喂和泛起的有机质逐渐沉淀有关。
  
  2、送检病鱼鳃丝颜色苍白的原因可能是病鱼离开高浓度**酸盐环境后,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GB或Hb。]被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还原回血红蛋白而浓度下降,但血红蛋白浓度也下降而呈现出贫血症状。
   
  3、淡水硬骨鱼类对**酸盐的吸收主要是通过NO2-与Cl-有效地竞争鳃上氯化物的主动吸收机制,Cl-流入速度较高的鱼类伴随着**酸盐吸收速度也较高,在体内蓄积的**酸盐就越多,这种鱼类对**酸盐也就越敏感,我们发现长吻鮠比其他常见养殖品种对**酸盐更敏感。(利洋水产药店勒流店彭天辉提供2011.12.31)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