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海盘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症状与危害 

  病鱼游于水面。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稍发白、溃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若不及时处理,上述症状出现2日后即开始死鱼。幼苗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100只虫、成鱼感染1000只虫即可出现大量死亡。日死鱼可达3%~5%,幼苗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更高。

  病原 

  海盘[海盘,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虫是锚首科海盘虫属单殖吸虫的总称,我国有20多种,是海水[海水是流动的,对于人类来说,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其形态结构与寄生于淡水鱼[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类的指环虫十分相似,常被误作指环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指环虫全部寄生于淡水鱼中。而海水鱼鳃部类似结构的寄生虫主要为海盘虫。海盘虫虫体[《虫体》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本异术异能类小说,作者是妖楠。]较小,体长一般在2毫米以内,长形。体前端具一个圆形的咽。2肠支在身体后端汇合。生殖孔、交接器和2个前列腺囊位于肠分支后。*道开口于体中部侧面,具受精囊。其后有卵巢、精巢各1个。体后部具2对**大钩、2根连接片和7对边缘小钩。虫体末端通过这些钩固着于鱼鳃上。
  
  诊断 

  通过鉴别病原体的存在与数最而确诊。病鱼部分鳃丝溃烂、发白。肉眼仔细观察红的鳃丝,可见上面有针尖大小的白点。剪下一些有白点的鳃丝于玻片上并数滴海水,可见红色的鳃丝边有白色的虫体伸展开来,十分显眼。使用显微镜观察鳃丝压片时,在10倍物镜下,虫体长约1个~1.5个视野。虫体末端附着在鳃丝上,头端游离常左右弯曲或伸缩。活虫内部结构清晰,显示出海盘虫的典型结构。幼苗感染10只以上、成鱼感染50只以上的海盘虫即可确诊为海盘虫病。

  流行 

  本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适宜温度为20℃~25℃,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海盘虫病可发生于石斑、真鲷、黑鲷、笛鲷、大黄鱼、鲈鱼等多种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常与车轮虫、瓣体虫形成并发症。

  防治方法 

  ①挂袋[挂袋,可以用于悬挂的袋子,收纳用品之中的一种单品。]法:感染较轻者,可采用药物[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挂袋法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选用鱼用灭虫精等杀虫剂[杀虫剂(Pesticide. Insecticide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其杀虫能力较强,经过一段时间挂袋,可将鳃上虫体**。采用“海水鱼虫净2号”等复合杀虫剂,除了杀成虫外,对散布于水中、即将侵入鱼体的幼虫的杀灭能力更强,可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不仅效果好,对鱼的毒性也低,使用安全可靠。
  ②浸泡[浸泡,读音是jìnpào,汉语词语,解释为将物体浸入在液体中。]或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法:感染较重者,鳃丝上大量的虫能迅速破坏鳃组织,造成鱼的大量死亡,故应立即杀除成虫。药物可选用杀虫力较强的鱼用灭虫精等,也可选用对鱼相对安全的复合杀虫剂如海水鱼虫净2号等。给药方式以药物浸泡法效果最佳。泼洒法则操作上相对简便,也有一定效果。

  笔者曾对海盘药物的浓度。若要在5分钟~10分钟内完成浸泡或泼洒,药物浓度依气候、水质、以往用药史、病情的轻重而不同,所需浓度很高,十分接近鱼的耐受极限,须谨慎确定,并在处理时密切观察。若鱼的体质不是太差,应延长浸泡或泼洒时间,同时降低药物浓度。二是水量。若水量太少,在高度拥挤状态下,鲈鱼相互之间互相摩擦、刺伤会造成体表破损。故在浸泡或泼洒时水量不可太少。浸泡或泼洒后使用药物挂袋3日~5日,方能杀灭水中的幼虫。在用药过程中能同时泼洒一些增氧剂,能减少鱼的死亡率。

  经杀虫处理后,可辅以抗菌消毒药,如鱼得安挂袋、口服鱼服康等,以防止伤口发生细菌的继发**染。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