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黄颡鱼作为主流的特种养殖鱼类品种,在华南、华东以及华中等区域都得到了较大的推广和发展,关于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和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营养研究也日益成熟,为黄颡鱼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高密度、高投喂、种质退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在制约着黄颡鱼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给饲料企业和终端养殖户都造成较大的损失。其中,目前行业最为关注的黄颡鱼养殖问题是黄颡鱼的体色变化问题(如黄颡鱼花身问题、黄化问题、黑化问题等),关于这类问题,很多相关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已经做出了很多系统的研究,同时也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此就不累述。今天主要是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关于黄颡鱼养殖的另一个类似问题:体内脂肪[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组织发黄的问题。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组我们在塘头现场采集到的关于黄颡鱼体内脂肪发黄的照片(如下图),照片中的黄颡鱼整体体色偏暗、光泽度不够、脂肪组织呈现浅**或者金**,但投喂期间的摄食状况和生长速度均反映正常,同时肝脏和肠道健康状况从表观上看也较为正常。
一、引发黄颡鱼体内脂肪组织发黄的主要原因
畜禽类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体内脂肪组织发黄的病变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黄脂病,该病是指动物体内脂肪组织中有称为蜡样质的**颗粒沉着,因而屠宰后的动物的脂肪组织外观呈**的一种代谢病。如猪易产生的黄膘肉,正常猪的脂肪应为白色,而黄膘猪屠宰后见到脂肪呈淡**和**,且松软不结实,有时有异常腥味,外观很差,失去了经济价值。有资料显示,黄脂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疸性黄脂
黄疸性黄脂除脂肪组织变黄外,其他如粘膜、虹膜和结膜均发黄,关节液的**特别明显。此外,结缔组织和皮肤也为**。而一般黄脂,除脂肪组织发黄外,其他组织不见**。
黄疸病所引起的黄膘,一般是由肝胆病变所致,通常分为肝细胞性黄疸和机械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患传染病或中毒,使肝脏细胞发生障碍所致。钩虫病、流感等传染病、**变质饲料或有毒物质如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砷、汞、铝等化学物质,都能引起肝脏细胞性黄疸。
机械性黄疸是由于胆管发生机械性阻塞,胆汁排泄受到障碍,使胆汁进入血液所致。寄生虫(蛔虫、肝片吸虫等)、十二指肠卡他和各种肝脏疾病都可造成机械性黄疸。
2、长期食用含有大量**素[**素与花青素同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也是一种配糖物,糖基为葡萄糖或鼠李糖,配糖体为黄酮或黄酮醇。]的饲料
当饲料配方中含有**素的原料占比较大且长期食用,会导致色素在动物体内代谢不全,沉积在脂肪中形成黄脂,如一些非**体色的鱼类,石斑鱼、大口黑鲈、巴沙鱼、斑点叉尾鮰等;而对于一些**体色的鱼类来说,虽这种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机体受到损伤,致使色素代谢出现紊乱,沉积部位出现异常导致黄脂产生,如黄颡鱼、黄鳝等。
3、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是有机物,直链饱和脂肪酸的通式是C(n)H(2n+ 1)COOH,低级的脂肪酸是无色液体,有**性气味,高级的脂肪酸是蜡状固体,无可明显嗅到的气味。]过多及脂肪**
(1)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有资料表明猪胴体脂肪酸组成与脂肪颜色之间关系密切相关,脂肪软化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比例降低,亚麻酸[亚麻酸简称LNA,属ω-3系列多烯脂肪酸(简写PUFA),为全顺式9、12、15十八碳三烯酸,它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深绿色植物中,是构**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体内能合成、代谢,转化为机体必需的生命活性因子DHA和EPA。]和α-亚麻酸比例升高有关。当胴体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超标,脂肪**越深、软化度越高。脂肪软化易导致过**,过**与**加深同时发生,达到某种程度或逐渐积累可能形成黄脂肪病。
(2)脂肪**: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原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另一种情况是动物体内脂肪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脂肪酸的酸败**导致脂肪形成黄脂。
4、饲料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
使用低维生素E而鱼油等动物类油脂高的饲料,脂肪也易呈**。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维生素E的效能,说明维生素E缺乏,是脂肪变黄的又一个原因。
5、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如曼尼期碱精
采用这个药物进行杀虫时,由于期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导致在体内沉积曼尼期碱精素,曼尼期碱精素的渗透性特别强,为高渗透物质。它能有效穿透昆虫体表上的几丁质及胶质膜,致虫体机能失调、萎缩从而破坏虫体内酶活性。结合芳香环侧和长链脂族物质作用对杀灭鱼类纤毛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杀灭效果较好。曼尼期碱精素具有高渗性,因而会渗入鱼体,引发黄脂病。但是在一段时间(有报道20天左右)后可消失,并不影响草鱼的商品价值。在草鱼、鲫鱼等均有发生。
6、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调查研究证明,饲喂霉烂饲料如霉烂玉米,不仅可以引起脂肪变黄,甚至引起死亡。霉烂玉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当每千克体重食入该毒素达到一定量时,脂肪均呈**,严重者引起死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猪,肝、胆均有明显的病变,如肝表面呈淡**乃至橘**,肝的切面比表面**更深;胆囊多萎缩,其内为浓稠的黄绿色或黑色胶状胆汁。因此应禁止用霉烂饲料,如需要使用,应将霉玉米去毒。
二、黄颡鱼体内脂肪组织发黄与体色变化的关系
黄颡鱼体内脂肪组织发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鱼体体色。因为无论是病理性的黄疸还是脂肪**导致抗酸色素沉积在脂肪部位,均反映出黄颡鱼的正常机体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影响黄颡鱼体色的正常呈现。同时,饲料色素过多导致黄脂的现象也是极有可能在机体受到损伤情况下会出现。因此,黄颡鱼出现黄脂现象,势必对黄颡鱼体色会造成一定影响,通过下图对比可知,未出现黄脂现象的黄颡鱼体色鲜艳有色泽,更符合市场需求。
三、黄颡鱼体内脂肪组织发黄的防治策略
1、调控好黄颡鱼养殖的水体环境,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特别要避免水体有毒物质对鱼体肝胆的毒害,如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砷、汞、铝等化学物质。
2、加强黄颡鱼的肝胆保健,保障肝脏和胆囊功能的健全,提高鱼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消化能力以及代谢能力,完善色素细胞的正常机能,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北京桑普“鱼虾4号”或者“可利康”;
3、合理添加色素原料,控制**素原料的种类、添加量以及质量,建议多种色素原料组合添加,如:玉米蛋**、棉粕、天然叶黄素[叶黄素,别名类胡萝卜素、胡萝卜醇、植物黄体素、核黄体、万寿菊花素及植物叶黄素等,英文名为Lutein,分子式为C40H56O2,相对分子量为568.85。]等,保障饲料原料[饲料原料是指在饲料加工中,以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为来源的饲料。]在制粒生产前有80mg/kg的叶黄素含量,即使通过高温膨化制粒,叶黄素的损失率达到50%左右,也还有40mg/kg的叶黄素含量,可以保持黄颡鱼等鱼体的**体色;
4、在黄颡鱼饲料配制中,应加强重视饲料油脂**酸败的问题,减少**油脂对鱼体正常机能的破坏,同时可以适当提高饲料中维生素E的含量。在饲料原料、油脂原料选择时就要采取主动预防的方法,以选择豆油作为主要的油脂原料,而米糠的新鲜度、鱼粉和肉粉的新鲜度等也要考虑。玉米DDGS由于玉米油**的风险较大,在这类饲料中就不要使用。在饲料添加剂选择方面,由于油脂水平较高,而养殖的黄颡鱼对**油脂的敏感度较强,所以在饲料中建议使用北京桑普“鱼虾4号”和“可利康”,提高饲料脂肪作为能量物质的利用率,同时保护肝胰脏、预防脂肪肝的形成,从而保障黄颡鱼体色和脂肪颜色的正常。
5、严格控制饲料的霉菌毒素
做好饲料原料的品控工作,杜绝使用霉菌毒素超标的原料,同时对于塘口发霉变质的饲料也要禁止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