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氧率[耗氧率是指动物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数量。]和窒息[窒息,是人体的呼吸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受阻或异常,所产生的全身各**组织缺氧,二**碳潴留而引起的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和形态结构损伤的病理状态称为窒息。]点是鱼类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野生鱼类家养驯化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不同发育阶段对氧量的要求和对低氧的耐受能力,以便为驯化和科学养殖提供依据。关于鱼类的呼吸生理问题,国内外学者曾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尽详细。
为了给史氏鲟[史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对史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并就史氏鲟幼鱼的大小、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等条件与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史氏鲟幼鱼的窒息点
在测定窒息点时,因与外界隔绝,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的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含量[含量 [hánliàng] 特定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量 如:含金量,含铅量,含锌量等。]逐渐下降,鱼的呼吸频率上升,并伴有上浮动作。当水中溶解氧含量为4.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时,呼吸频率达100次/分左右;水中溶解氧量为2.0毫克/升时,呼吸受到阻碍,呼吸频率下降到20次/分左右,大部分个体呈侧游或**不动状态,时有剧烈的上串动作;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鱼类开始死亡,且死1尾时的溶解氧含量与死半数时的溶解氧含量之差较大,平均为0.21毫克/升,这说明史氏鲟是高窒息点鱼类。
表1 史氏鲟幼鱼的窒息点
2、史氏鲟的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我们用体重为10.06±0.25克的幼鱼为试验材料,在水温5~25℃范围内,以5℃为一个温度梯度,对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史氏鲟的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3、史氏鲟的耗氧量[耗氧量为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剂**时消耗的**剂量,折算为氧的毫克数表示还原性物质。]及耗氧率
植物原料或鲜鱼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影响鱼类的生长,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红细胞凝集素、植酸、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硫葡萄糖苷、芥子酸、硫胺素[硫胺素又称硫胺、维生素B1、维他命B1。]酶等。因为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存在于植物性原料中,而鳗鱼配合饲料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鳗鱼一般都不会发生与此相关的疾病。少数养鳗场有配合投喂部分生鲜鱼的,要注意生鱼中的硫胺素酶会破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1,引起维生素B1缺乏。
表3 史氏鲟的耗氧率及耗氧量
4、史氏鲟的耗氧量、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
在水温为5~25℃之间,不同水温对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影响见表4。
表4 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
随着水温的升高,维持生命的脑、心、肝等重要组织**的活性增强,各种酶的活性提高,鱼类的活动强度增大,基础代谢旺盛,表现出耗氧率和耗氧量同时升高的现象。从本试验中可以看出,水温从5℃上升到20℃时,耗氧率和耗氧量的上升幅度较大,从20℃升到25℃时,耗氧率仅升高0.03毫克/克/小时,上升的幅度较小,这说明史氏鲟在20~25℃时生命力最旺盛。也可证明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新陈代谢[机体与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比较稳定,适宜于生长发育[生长是指身体各**、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产质的改变。],可初步认为史氏鲟稚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因未能做25℃以上水温的试验,其耗氧率和新陈代谢状况尚无法判断。
5、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在测试水温为15℃时,我们对49.60克的幼鱼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同时的耗氧量和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5。
表5 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由表5可见,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下降相应**降,即史氏鲟是一种顺应型的呼吸鱼类。水中溶解氧在4.04毫克/升以上时,其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差异较小;当水中溶解氧下降到2.00毫克/升时,此时鱼类的呼吸受到阻碍,耗氧量和耗氧率均为正常值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史氏鲟的正常生长发育,水中溶解氧含量必须在4.00毫克/升以上。该值与闪光鲟的最低需氧量基本一致。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史氏鲟是一种高耗氧、高窒息点的鱼类,在与其他鱼类搭配或单独进行池塘养殖时,应合理安排放养密度,密切注意池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特别是在夏季,当其他养殖鱼类尚无明显反应时,史氏鲟就有可能因缺氧死亡。
作者:宋苏祥 刘洪柏 孙大江 范兆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