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经常涨肚、全身红点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文/图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雷燕

近两年泥鳅在江门地区逐渐形成规模化[规模化是指事物的规模大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养殖,养殖面积[养殖面积是投放鱼苗鱼种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水面面积。]越来越大,但病害也很严重,涨肚和全身[全身(body)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驱干和四肢。]红点[红点(学名:Acer rubrum ‘Redpointe’):原产美国东海岸,是落叶大乔木。]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全身红点,一旦泥鳅出现红点,均无药可治,根据该病例,笔者推测泥鳅全身红点的可能原因是迟缓[G.R.De Beer所提出的进化形式之一。]爱德华氏菌感染

所取的8尾发病泥鳅

一、发病概况

广东省江门市睦州镇一泥鳅养殖池塘,面积7亩,水深90cm,3台增氧机。2016年2月17日放苗,共放规格1000尾/斤的泥鳅苗45万尾。

2月18日,用五黄解毒液解毒;2月20日,用敌百虫杀虫;2月23日,用车轮神杀杀虫,开始连续内服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中文名称: 氟洛芬;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4天;2月28日,用多元有机酸解毒调水;3月6日发现有少量泥鳅涨肚漂浮在水面上,也有少量泥鳅死亡,死亡泥鳅多全身红点。据养殖户反映,将未死亡的红点泥鳅从塘中捞出放在桌上,会流血出来。严重的出血“爆头”(头部糜烂)。出现死亡后,客户连续内服氟苯尼考,死亡量下降。

3月11日下午2点半到养殖池塘调查,测定水温14.3℃,水质指标:溶解氧6.83mg/L,pH值8.4,氨氮、**酸盐测不出。在池塘的下风口可见少量涨肚的泥鳅和红点症的泥鳅,客户将发病的泥鳅捞起放在桶中,准备集中处理。从桶**取8尾发病的泥鳅,从中挑选4尾涨肚的泥鳅和2尾全身红点的泥鳅进行解剖,涨肚泥鳅内脏**无明显病变,全身红点的泥鳅肝脏发白,其它组织**无明显变化。分别从6尾发病泥鳅的肝脏和肾脏中接种进行细菌分离[分离,意为分开、离开、隔离、分别之意。]培养,并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用95%酒精固定并进行常见鱼类**检测。

二、结果

用实验室建立的鱼类**的检测方法,对泥鳅病料进行PCR检测,无常见鱼类**检出。细菌分离培养皿[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经室温(20℃左右)培养48小时,4尾涨肚的泥鳅肝脏和肾脏无大量细菌分离出,2尾体表红点的泥鳅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出大量细菌,分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皿上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的短杆菌,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

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诺氟沙星、**小檗碱、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

革兰氏染色为*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的短杆菌,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三、分析

(1)近两年泥鳅在江门地区逐渐形成规模化养殖,养殖面积越来越大,但病害也很严重,涨肚和全身红点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全身红点,一旦泥鳅出现红点,均无药可治,整个池塘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用抗菌药物效果差,使用****物后死亡量增加。本病例从全身红点的泥鳅肝脏和肾脏分离出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因此,泥鳅全身红点的可能原因是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

(2)迟缓爱德华氏菌是近几年对水产养殖动物危害较大的病原菌,我们也在池塘养殖的发病点篮子鱼、笋壳鱼、海鲈、加州鲈等鱼体内分离到该菌,而在发病泥鳅体内是首次分离到该菌,也未见资料有该菌对泥鳅致病的相关报道。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