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在鳖的养殖中,如果水中[《水中》是作者微生。]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过多,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太低,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的中午,水温高,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当氧气饱和度[饱和度可定义为彩度除以明度,与彩度同样表征彩色偏离同亮度灰色的程度。]达160%以上时,易产生气泡[气泡,是在工程上一般由气体通过小孔进入液层分散而成。]病。近几年,在许多甲鱼场中,尤其是小型精养池塘,由于饵料浪费和不及时清污,水体净化能力较差,加之注水不及时,在6~7月份会有大量藻类繁殖,易发生鳖的气泡病,出现大批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另外,水中氮气含量过高,饱和度达到160%以上时,也能引起气泡病。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温泉养殖的水体中。
二、流行情况
该病多危害稚、幼鳖,成鳖有时也有发生。流行季节是夏季高温期。直接患气泡病而死亡的鳖较少,多因继发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
三、病症
鳖对水中气体[气体是指无形状无体积的可变形可流动的流体。]的渗透主要是通过皮肤向血液中扩散,当水中气体饱和度较大时,血液中气体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过剩的气体游离而形成气泡,结果致使鳖的体表,尤其是背甲、脖颈和眼部存留有许多气泡。解剖可见,其腹腔也含有大量气体,血管、肠壁中也含有大量气泡,往往引起血管栓塞而死亡。患病鳖往往身体肿胀,肉眼可见背甲上的气泡,缓游于水面或趴在晒背台上,不食不动。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挖出池底过多淤泥,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②及时排污换水,保持水质良好;③定期调节水质水色,保持水的透明度不得低于30厘米,高温季节每天都要加注部分新水[新水,读音(xīn shuǐ),汉语词语,一般是指新汲之水或春水。]。
2.治疗方法:发现气泡病,马上向池中加注新水,同时排放部分池水,捕起发病鳖移入清水水泥池中,暂养1周待恢复正常后再移入养殖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