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国内对鳖的“疖疮[疖疮是指一种疥虫感染皮肤(挖掘隧道的机械伤害及其分泌毒汁的**)引起的皮肤病。]病”和“腐皮病[腐皮病是由单泡杆菌感染引起的。]”的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分别早有报道。肖克宇[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医学方向硕士导师。]等(1991)证实疖疮病的病原菌是点状产气单胞菌,即豚鼠气单胞菌(陆承平,1992)。腐皮病的致病菌则以气单胞菌属的菌为主,另外还有假单胞菌及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的联合作用。因此,可以断定疖疮病、腐皮病并发症[并发症是一个复杂的临床医学概念。]的病原也绝非一种致病菌,而是多种细菌的共同感染。这些菌都是条件致病菌,它们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淤泥中,也存在于鳖的体表、肠道中,与鳖时刻接触,一旦条件适宜(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或鳖体质下降),便会大量繁殖,致鳖疾病。
二、流行情况
据报道江苏省1989年出现该并发症,开始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很低,以后每年该病均于5~10月份流行,死亡率可达20%,感染对象以200~1000克的幼鳖、成鳖为主,危害较大。
三、病症
发病伊始,病鳖的颈部、背部、腹甲、裙边、四肢基部等处长出一至数个黄豆大小的疖疮,并逐渐扩大并向外突出,揭掉疖疮,可见内有浅**米粒状物,恶臭,并逐渐溃烂成洞*。有些地方的皮肤无疖疮,但却糜烂、翻卷。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自溃,炎症向四周蔓延,甚至甲骨露出,溃烂成数个洞,脚爪脱落。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运输、捕捞注意操作,避免鳖受伤;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防止鳖相互撕咬;坚决杜绝大小鳖同池饲养;要有充足的晒背、休息场所;投喂饵料要足量、适口、营养全面;保持良好水质,定期排污换水;应用生态技术防病,如利用水生植物、光合细菌等净化水质;每隔半个月定期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池水。
2.治疗方法:坚持体外消毒结合内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体外消毒:40克/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药液浸浴病鳖2~3天;或10克/立方米庆大霉素药液浸浴30~48小时;或漂**2克/立方米,每隔2~3天1次,连用3~4次。
内服药物:土霉素拌饵投喂,第1天0.4克/千克鳖体重,第2~6天减半,6天为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