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柱状屈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烂尾[烂尾是指由烂尾楼引申而来,指事物或事件中途夭折或草草收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除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外,还与鳗鲡受损伤、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有密切关系。
二、症状
病鱼尾部黏液脱落[脱落,意为附着的东西掉下,可用于形容牙齿、油漆、毛发,也可引申用于形容文字、植物、视网膜等。],体色发白,继而皮肤溃疡,出血发红。随着病情发展,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溃疡脱落,脊椎骨[脊椎骨是椎骨的通称。]外露,容易折断。该病往往与水霉病、肝肾病并发。在低温多雨季节,溃烂部位很容易长水霉。烂尾部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各脏器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显著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三、流行与危害
该病是我国养殖鳗鲡的常见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温季节选别等操作不当,易造成皮肤损伤、鳗鲡黏液脱落时,最容易发生烂尾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和秋季,冬季发生少。白仔鳗最为严重,其次为黑仔镘和幼鳗,成鳗发生较少。
四、预防与治疗
1.预防:主要是选别分池中操作要细心,尽量避免鳗鲡受损伤。分池时要注意鱼体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
2.治疗:可用4%~5%的食盐洗浴1~2分钟,对烂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