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通济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鲤鱼[鲤鱼,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频繁暴发一种以腹水[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及全身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率及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极高,经对其发病情况、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后制定了相关治疗方案,并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2005年4月,四川通济一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暴发一种大规模的鲤鱼传染性疾病,发病鱼为100克左右的鲤鱼,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据场主介绍,死亡率最高可达70%,3天后波及到邻近养殖场,经用碘伏、溴氯海因等消毒剂外用消毒,无明显效果。自2005年以来,每年春季该渔场养殖鲤鱼均出现大量死亡,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一个养殖塘发病,其余养殖塘均会相继发病,给该地区鲤鱼生产带来严重困扰。
二、症状目检可见[文学案例1.可以看见。]鱼腹部极度膨大,全身充血、出血[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头、鳃盖、腹部、尾部严重充血、出血;*门红肿,鳃丝苍白,并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斑。有的鱼可见角膜浑浊,眼下缘出血。剖解可见大量带血腹水从创面流出;肝脏肿大,极度充血、出血,形成大片出血斑,脾脏极度肿大,严重充、出血,呈黑红色;肾脏肿大,被膜紧张,颜色深红,出血明显;肠道内无食物,肠粘膜严重充、出血,可见大量出血斑点,严重的呈片状出血,并可见少量淡**粘液。
三、诊断无菌条件下接种发病鱼的肝、肾、腹。水于TSB肉汤中,25℃,120转/分振荡培养24小时,观察有无细菌生长。24小时后观察,肝、肾、腹水中均有细菌生长,革兰氏染色后镜下观察,该菌为一种革兰氏*性杆菌。将分离到的细菌接种原健康动物,出现与生产上发病鱼相似的症状。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解剖检查,诊断为由细菌引起的鲤鱼全身性败血症。
四、治疗由于该场自发病以来曾用多种药物进行过治疗,如青霉素、磺胺等,故采用以下组方进行治疗:甲砜霉素300毫克/千克饲料,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1克/千克饲料,维生素K,200毫克/千克饲料,维生素B6,200毫克/千克饲料制成药饵投喂,一天三次,连用5~7天。同时利用碘伏及溴氯海因外用消毒,一天一次,并密切观察病鱼表现及进食情况。
五、愈后一周后回访,该场鲤鱼病情得以控制,死鱼基本停止,开始正常摄食,故建议继续饲喂维生素C及维生素B6、B12,连用3~5天,以巩固疗效。
六、结语鲤鱼腹水症是近年来多发于四川通济的一种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于未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使该地区鲤鱼养殖一度受到重创。分析鲤鱼发病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质差、水温升高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或鱼体受伤、抵抗力下降时受到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的感染。病原由感染部位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增强毒力,血管受损而引起渗血和广泛出血,从而导致败血症。病鱼由于缺血、缺氧以及血液循环和呼吸、消化、排泄机能不能正常进行,最终导致鱼体衰竭而死亡。经采用甲砜霉素及维生素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可能与该场未曾使用甲砜霉素,细菌未产生耐药性,且病原菌对其敏感有关。故在鲤鱼的养殖生产中,既要注意养殖方式及生产管理,又要加强预防,注意合理用药,从而更好地预防及控制疾病。